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0页 |
1.4.3 研究的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2-37页 |
2.1 严寒地区村镇灾害 | 第22-28页 |
2.1.1 严寒地区村镇灾害概述 | 第22-24页 |
2.1.2 气象灾害 | 第24-25页 |
2.1.3 地质灾害 | 第25页 |
2.1.4 水文灾害 | 第25-26页 |
2.1.5 自然火灾及生物灾害 | 第26-28页 |
2.1.6 人为灾害 | 第28页 |
2.2 村镇综合防灾规划体系 | 第28-33页 |
2.2.1 防灾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 | 第29-31页 |
2.2.2 防灾内容体系 | 第31-33页 |
2.3 国外村镇综合防灾体系规划解析 | 第33-36页 |
2.3.1 美国村镇防灾体系规划 | 第33-35页 |
2.3.2 日本村镇防灾体系规划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严寒地区村镇灾害与防灾调查 | 第37-57页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3.1.1 调查范围与对象选取 | 第37-38页 |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38页 |
3.2 严寒地区村镇受灾情况 | 第38-41页 |
3.2.1 村镇受灾种类 | 第38-40页 |
3.2.2 灾害对村镇影响 | 第40-41页 |
3.3 严寒地区村镇防灾体系现状 | 第41-56页 |
3.3.1 组织体系 | 第41-43页 |
3.3.2 灾害防灾体系 | 第43-47页 |
3.3.3 承灾体防灾体系 | 第47-55页 |
3.3.4 防灾与安全制度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严寒地区村镇防灾体系构建与规划 | 第57-80页 |
4.1 防灾体系框架构建 | 第57-61页 |
4.1.1 组织体系框架 | 第57-59页 |
4.1.2 内容体系框架 | 第59-60页 |
4.1.3 综合防灾机制 | 第60-61页 |
4.2 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第61-68页 |
4.2.1 气象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第61-62页 |
4.2.2 地质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第62-64页 |
4.2.3 水文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第64-66页 |
4.2.4 自然火灾与生物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第66-67页 |
4.2.5 人为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第67-68页 |
4.3 承灾体防灾体系规划 | 第68-78页 |
4.3.1 村镇安全用地选址与布局 | 第68-71页 |
4.3.2 生命线系统防灾规划 | 第71-73页 |
4.3.3 村镇宅基地及生产用地防灾 | 第73-75页 |
4.3.4 农田、森林、草原防灾 | 第75-77页 |
4.3.5 防灾工程设施 | 第77页 |
4.3.6 应急服务设施 | 第77-78页 |
4.4 防灾与安全制度体系规划 | 第78-79页 |
4.4.1 总体规划中的防灾规划 | 第78-79页 |
4.4.2 应急处置与救援预案 | 第79页 |
4.4.3 演习与教育培训 | 第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1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4-2013) | 第86-88页 |
附录2 严寒地区村镇体系防灾减灾调查问卷 | 第88-91页 |
附录3 严寒地区村镇灾害危险性分类指标 | 第91-92页 |
附录4 严寒地区村镇防灾规划工作项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