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管线工程论文

脆弱性视角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路径规划方法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8页
        1.2.1 综合管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2 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8页
        1.2.3 存在问题第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5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城市综合管廊路径规划影响因素第22-30页
    2.1 综合管廊定义及分类第22-23页
        2.1.1 定义第22页
        2.1.2 分类第22-23页
    2.2 综合管廊的发展第23-25页
        2.2.1 综合管廊建设发展概况第23-25页
        2.2.2 综合管廊发展优势第25页
    2.3 路径规划影响因素第25-28页
    2.4 本章小节第28-30页
3 城市道路网络中脆弱路段研究第30-40页
    3.1 路网脆弱性内涵第30-31页
    3.2 路网脆弱性影响因素第31-32页
    3.3 路网拓扑结构图形成第32-35页
        3.3.1 图与网络第32-33页
        3.3.2 复杂网络统计参数第33-34页
        3.3.3 路网拓扑结构生成方法第34-35页
    3.4 基于路网脆弱性的脆弱路段识别第35-39页
        3.4.1 脆弱路段内涵第35-36页
        3.4.2 脆弱路段识别模型第36-39页
        3.4.3 脆弱路段识别过程第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第40-52页
    4.1 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内涵第40-41页
    4.2 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第41-43页
    4.3 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第43-46页
        4.3.1 评价指标建立原则第43-44页
        4.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44-45页
        4.3.3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第45-46页
    4.4 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第46-51页
        4.4.1 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第46-47页
        4.4.2 信息熵变权与区间数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第47-51页
    4.5 本章小节第51-52页
5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路径规划模型第52-66页
    5.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路径规划原则第52-53页
    5.2 脆弱性视角下多约束单目标规划模型第53-55页
        5.2.1 目标函数第53页
        5.2.2 约束条件第53-54页
        5.2.3 模型建立第54-55页
    5.3 多约束单目标规划模型求解算法第55-60页
        5.3.1 基本蚁群算法第56-58页
        5.3.2 改进蚁群算法第58-60页
    5.4 脆弱性视角下多约束多目标规划模型第60-63页
        5.4.1 目标函数第60-61页
        5.4.2 约束条件第61页
        5.4.3 模型建立第61页
        5.4.4 求解算法第61-63页
    5.5 模型及方法适用性第63页
    5.6 本章小节第63-66页
6 实例验证第66-88页
    6.1 案例背景第66-67页
    6.2 脆弱路段识别第67-75页
        6.2.1 交通运行特性计算第67-71页
        6.2.2 拓扑性能指标计算第71-73页
        6.2.3 管段适建性计算第73-74页
        6.2.4 脆弱路段识别结果第74-75页
    6.3 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第75-81页
        6.3.1 地质环境第75页
        6.3.2 数据收集与整理第75页
        6.3.3 脆弱性评价第75-81页
    6.4 脆弱性视角下城市综合管廊路径规划方案第81-87页
        6.4.1 单目标规划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第81-82页
        6.4.2 基本蚁群算法求解多约束单目标规划模型第82-83页
        6.4.3 改进的蚁群算法求解多约束单目标规划模型第83-85页
        6.4.4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第85-86页
        6.4.5 结果分析第86-87页
    6.5 本章小节第87-8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7.1 研究结论第88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88-89页
    7.3 研究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致谢第98-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伦特良知理论研究
下一篇:陇县阎家庵村传统村落与血社火相互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