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破布木果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1.1.1 破布木果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1.1.2 破布木的营养成分 | 第11页 |
1.1.3 破布木果的分布及资源概况 | 第11页 |
1.1.4 破布木果的药理作用 | 第11-14页 |
1.1.5 破布木果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4-16页 |
1.2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高剪切提取破布木果多酚的研究 | 第19-37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2.2.1 药材来源 | 第19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32页 |
2.3.1 药材前处理 | 第20页 |
2.3.2 溶液配制 | 第20页 |
2.3.3 比色体系试剂用量 | 第20-23页 |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3页 |
2.3.5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23-27页 |
2.3.6 破布木果多酚提取工艺优化 | 第27-32页 |
2.3.7 验证对比实验 | 第32页 |
2.4 破布木果多酚提取的动力学探究 | 第32-34页 |
2.4.1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2.4.2 提取过程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2.5 破布木果多酚抗氧化活性探究 | 第34-35页 |
2.5.1 DPPH溶液的配制及测试方法 | 第34页 |
2.5.2 破布木果多酚抗氧化活性评价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高剪切提取破布木果多糖的研究 | 第37-49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3.2.1 药材来源 | 第37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7页 |
3.3.1 药材前处理 | 第37-38页 |
3.3.2 溶液配制 | 第38页 |
3.3.3 比色体系试剂用量 | 第38-40页 |
3.3.4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3.3.5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41-44页 |
3.3.6 破布木果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破布木果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 第49-55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4.2.1 药材来源 | 第49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4.2.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49-50页 |
4.2.4 破布木果化学成分提取 | 第50-51页 |
4.2.5 破布木果氯仿段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 | 第51页 |
4.2.6 破布木果乙酸乙酯段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 | 第51-52页 |
4.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52-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天然产物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第55-67页 |
5.1 前言 | 第55页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6页 |
5.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5.3.2 底物普适性研究 | 第57-59页 |
5.3.3 铜催化合成 2,3-二取代吲哚通用实验方法 | 第59页 |
5.3.4 产物表征 | 第59-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图 | 第80-10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