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研究预期目标 | 第17-18页 |
2 隧道掏槽的目的及无掏槽分段崩落爆破理论 | 第18-32页 |
2.1 前言 | 第18-19页 |
2.2 隧道掏槽的目的 | 第19-22页 |
2.2.1 掏槽的几种方式 | 第19-21页 |
2.2.2 隧道掏槽的特点 | 第21-22页 |
2.3 隧道爆破开挖的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2.4 无掏槽破岩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2.4.1 无掏槽爆破破岩及作用机理 | 第24-25页 |
2.4.2 力学分析孔内分段爆破破岩及抛掷方向 | 第25-27页 |
2.5 隧道无掏槽爆破控制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无掏槽爆破模拟计算理论及参数选取的初步分析 | 第32-49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无掏槽爆破大变形破岩准则 | 第32-35页 |
3.3 工程实例概况 | 第35-36页 |
3.4 爆破模型材料的选择及参数权重分析 | 第36-39页 |
3.4.1 材料类型的选择 | 第36-37页 |
3.4.2 爆破模拟参数权重计算 | 第37-39页 |
3.5 无掏槽爆破模拟参数的初步分析 | 第39-48页 |
3.5.1 不同装药量对爆破震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2 不耦合系数对爆破震动的影响 | 第40-45页 |
3.5.3 不同延期时间对爆破震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4 不同爆破参数对振动的权重分析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隧道掘进无掏槽爆破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 第49-66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炮孔间距对无掏槽爆破的影响 | 第50-57页 |
4.2.1 柱状药包爆炸的作用方向 | 第50-51页 |
4.2.2 有限元模型 | 第51-52页 |
4.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2-57页 |
4.3 无掏槽炮孔同段起爆时差对爆破成缝的影响 | 第57-60页 |
4.3.1 同段炸药存在起爆时差的计算过程 | 第57-59页 |
4.3.2 同段炸药存在起爆时差的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4 空孔对无掏槽齐发崩落爆破成缝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1 炮孔间存在空孔的计算过程 | 第60-62页 |
4.4.2 无掏槽炮孔间存在空孔的结果分析 | 第62页 |
4.5 不同工况下炮孔间压力峰值比较分析 | 第62-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隧道无掏槽爆破装药参数及三维模拟研究 | 第66-78页 |
5.1 前言 | 第66页 |
5.2 孔内分段每段深度合理计算 | 第66页 |
5.3 孔内分段每段装药量计算 | 第66-67页 |
5.4 孔内分段崩落段间延期计算 | 第67-68页 |
5.5 无掏槽炮孔齐发分段崩落爆破三维模拟 | 第68-77页 |
5.5.1 计算模型及观测点的布置 | 第68页 |
5.5.2 间排距为 45cm分段起爆矩形布孔计算过程 | 第68-70页 |
5.5.3 间距 55cm、排距 45cm分段起爆矩形布孔计算过程 | 第70-71页 |
5.5.4 间排距为 45cm分段起爆螺旋布孔计算过程 | 第71-73页 |
5.5.5 间排距为 45cm孔底起爆矩形布孔计算过程 | 第73-74页 |
5.5.6 不同工况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