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数字信道化中频宽带接收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3 DDS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4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方法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 主要内容与工作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关键技术 | 第18-47页 |
2.1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基本原理与主要技术手段 | 第18-27页 |
2.1.1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基本组成 | 第18-20页 |
2.1.2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 | 第20-22页 |
2.1.3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测向原理 | 第22-27页 |
2.2 数字信道化中频宽带接收技术 | 第27-37页 |
2.2.1 数字信道化滤波器组 | 第27-29页 |
2.2.2 高效的数字信道化滤波器组结构分析 | 第29-34页 |
2.2.3 输入实信号时的高效信道化结构仿真 | 第34-37页 |
2.3 基于CORDIC算法的脉内信息处理技术 | 第37-46页 |
2.3.1 圆周CORDIC算法原理 | 第37-38页 |
2.3.2 圆周CORDIC算法检测脉冲幅度、相位与频率 | 第38-41页 |
2.3.3 流水型结构圆周CORDIC电路在FPGA上的实现 | 第41-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基于DDS技术合成雷达基带信号的研究 | 第47-68页 |
3.1 DDS技术原理与FPGA实现 | 第47-56页 |
3.1.1 DDS技术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3.1.2 DDS合成LFM信号的原理 | 第48-50页 |
3.1.3 用FPGA实现DDS | 第50-56页 |
3.2 基于相位补偿法消除DDS相位截断杂散的研究 | 第56-67页 |
3.2.1 抑制相位截断杂散常见技术手段的介绍 | 第56-57页 |
3.2.2 相位截断DDS原理与杂散来源分析 | 第57-60页 |
3.2.3 相位码补偿法消除相位截断杂散的原理 | 第60-62页 |
3.2.4 基于MATLAB仿真的效果分析 | 第62-65页 |
3.2.5 相位码补偿法消除相位截断杂散在FPGA上实现 | 第65-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系统研究 | 第68-79页 |
4.1 通用雷达信号模拟器的基本组成与主要指标约束关系 | 第68-72页 |
4.1.1 基本组成 | 第69-70页 |
4.1.2 主要指标约束条件与约束关系 | 第70-72页 |
4.2 便携式多用途接收机原位检测系统 | 第72-78页 |
4.2.1 硬件部分 | 第73-77页 |
4.2.2 软件部分 | 第77-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方法研究 | 第79-92页 |
5.1 原位检测环境的构建 | 第79-82页 |
5.1.1 辐射法原位检测环境构建条件 | 第80页 |
5.1.2 辐射法原位检测环境构建场景与构建步骤 | 第80-82页 |
5.1.3 构建检测环境所需器材 | 第82页 |
5.1.4 馈入法原位检测环境的构建 | 第82页 |
5.2 原位检测目标对象的分析 | 第82-84页 |
5.2.1 对象指标检测方法分析 | 第82-83页 |
5.2.2 检测对象保障条件分析 | 第83-84页 |
5.3 原位检测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 第84-91页 |
5.3.1 对空域覆盖范围和测向精度的原位检测 | 第86-87页 |
5.3.2 对频率覆盖范围和测频精度的原位检测 | 第87-89页 |
5.3.3 对脉宽和脉冲重频(周)适应能力的原位检测 | 第89-90页 |
5.3.4 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原位检测 | 第90-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