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7-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 第17页 |
1.1.2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研究是丰富可持续人地系统研究的有效途径 | 第17页 |
1.1.3 将供需要素视角引入人地系统研究有效促进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 | 第17-18页 |
1.1.4 通过可持续性评估与空间均衡研究为人地系统优化调控提供据 | 第18-19页 |
1.1.5“供给侧改革”与“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复的现实背景 | 第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0-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基本理论及概念辨析 | 第28-56页 |
2.1 国外理论研究述评 | 第28-35页 |
2.1.1 经济增长驱动机制演变研究 | 第28-30页 |
2.1.2 人地系统演化研究 | 第30-33页 |
2.1.3 从可持续发展评价到可持续性评估 | 第33-34页 |
2.1.4 空间均衡研究 | 第34-35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35-44页 |
2.2.1 区域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人地系统综合研究 | 第35-36页 |
2.2.2 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研究 | 第36-37页 |
2.2.3 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研究 | 第37页 |
2.2.4 基于供需要素视角的人地系统互为作用驱动力研究 | 第37-43页 |
2.2.5 黄三角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 | 第43-44页 |
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44-46页 |
2.3.1 典型区域人地系统演化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 第44-45页 |
2.3.2 迫切需要构建经济增长与人地系统演化研究的桥梁 | 第45页 |
2.3.3 亟待建立供给-需求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的一般分析框架 | 第45-46页 |
2.3.4 典型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与空间均衡实证研究需进一步丰富 | 第46页 |
2.4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第46-56页 |
2.4.1 理论基础 | 第46-52页 |
2.4.2 基本概念辨析 | 第52-56页 |
第三章 供需要素视角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般框架 | 第56-79页 |
3.1 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架构 | 第56-61页 |
3.1.1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系统的关系 | 第56-58页 |
3.1.2 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涵 | 第58-60页 |
3.1.3 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论 | 第60-61页 |
3.2 人地系统类型划分 | 第61-64页 |
3.2.1 人地系统类型划分依据 | 第61-62页 |
3.2.2 人地系统类型划分结果 | 第62-64页 |
3.3 供需要素对人地系统演化驱动机理分析 | 第64-73页 |
3.3.1 供给要素对人地系统演化驱动机理分析 | 第66-69页 |
3.3.2 需求要素对人地系统演化驱动机理分析 | 第69-73页 |
3.4 供需要素视角下可持续性评估与空间均衡研究机理分析 | 第73-75页 |
3.4.1 供需要素视角下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机理分析 | 第73-74页 |
3.4.2 供需要素视角下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研究机理分析 | 第74-75页 |
3.5 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控研究 | 第75-79页 |
3.5.1 以人地协调共生为优化调控的目标点 | 第75-76页 |
3.5.2 全面判断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 | 第76页 |
3.5.3 科学选择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 第76-77页 |
3.5.4 人地可持续发展系统优化调控路径选择 | 第77-79页 |
第四章 黄三角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特点解析 | 第79-96页 |
4.1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识别依据 | 第79-82页 |
4.1.1 本底脆弱性识别 | 第79-80页 |
4.1.2 人类活动方式及强度识别 | 第80-81页 |
4.1.3 人地矛盾凸显与问题识别 | 第81-82页 |
4.2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基本概况 | 第82-88页 |
4.2.1 区域范围及区位 | 第82-83页 |
4.2.2 资源概况 | 第83-86页 |
4.2.3 目前发展情况 | 第86-88页 |
4.3 黄三角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特点分析 | 第88-96页 |
4.3.1 经济子系统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88-91页 |
4.3.2 社会子系统异质性突出 | 第91-92页 |
4.3.3 生态子系统约束作用较强 | 第92-94页 |
4.3.4 三个子系统发展不够协调 | 第94-96页 |
第五章 供需要素视角下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 | 第96-132页 |
5.1 黄三角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供需主导因素解析 | 第96-102页 |
5.1.1 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1949-1982 年) | 第96-98页 |
5.1.2 以石油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1983-2009 年) | 第98-100页 |
5.1.3 以综合资源开发为主的高效生态经济时代(2010 年至今) | 第100-102页 |
5.2 供需要素视角下黄三角脆弱性与可持续性矛盾识别 | 第102-114页 |
5.2.1 基于供给角度矛盾识别 | 第102-109页 |
5.2.2 基于需求角度矛盾识别 | 第109-114页 |
5.3 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 第114-132页 |
5.3.1 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 第115-119页 |
5.3.2 基于可持续性指标体系的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 第119-132页 |
第六章 供需驱动视角下黄三角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研究 | 第132-155页 |
6.1 供需驱动视角下人地系统空间均衡内涵界定 | 第132-134页 |
6.1.1 空间均衡内涵界定 | 第132-133页 |
6.1.2 供需变动对空间均衡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6.2 供需驱动视角下黄三角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状态评估模型构建 | 第134-138页 |
6.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134-136页 |
6.2.2 评估数学模型解析 | 第136-137页 |
6.2.3 判别标准及数据来源 | 第137-138页 |
6.3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空间格局 | 第138-148页 |
6.3.1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供给能力空间格局 | 第138-144页 |
6.3.2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需求强度空间格局 | 第144-148页 |
6.4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空间均衡格局 | 第148-155页 |
6.4.1 空间均衡总体格局 | 第148-151页 |
6.4.2 各空间均衡类型格局 | 第151-153页 |
6.4.3 空间均衡格局与主体功能区划 | 第153-155页 |
第七章 供需协调视角下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控 | 第155-171页 |
7.1 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驱动力选择 | 第155-160页 |
7.1.1 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解析 | 第155-156页 |
7.1.2 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判断 | 第156-158页 |
7.1.3 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供需求驱动力筛选 | 第158-160页 |
7.2 供需均衡驱动下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建立 | 第160-166页 |
7.2.1 供给层面 | 第160-164页 |
7.2.2 需求层面 | 第164-166页 |
7.3 黄三角人地系统优化调控制度保障 | 第166-171页 |
7.3.1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第166-168页 |
7.3.2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 第168页 |
7.3.3 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制度 | 第168-169页 |
7.3.4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 第169-17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6页 |
8.1 主要观点与结论 | 第171-174页 |
8.1.1 理论上构建了供需要素视角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般框架 | 第171-172页 |
8.1.2 对黄三角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特点进行解析 | 第172页 |
8.1.3 从供需要素视角评估了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可持续性 | 第172-173页 |
8.1.4 从供需要素视角研究了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空间均衡格局 | 第173-174页 |
8.1.5 构建了供需协调视角下黄三角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调控机制 | 第174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3-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