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20页
        1.2.1 生产性服务业第16-17页
        1.2.2 制造业第17页
        1.2.3 产业集聚与产业协同集聚第17-19页
        1.2.4 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第19-20页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1.3.1 研究思路第20页
        1.3.2 研究框架第20-21页
        1.3.3 技术路线第21页
    1.4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3页
    1.6 研究的局限性第23-2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5-48页
    2.1 产业集聚的一般性研究第25-34页
        2.1.1 产业集聚的理论回顾第25-28页
        2.1.2 产业集聚的一般性实证第28-31页
        2.1.3 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检验第31-34页
    2.2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般性研究第34-36页
        2.2.1 全要素生产率(TFP)理论发展回顾第34页
        2.2.2 全要素生产率(TFP)实证研究第34-36页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研究第36-41页
        2.3.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互动研究第37-38页
        2.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协同集聚研究第38-40页
        2.3.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离式集聚”研究第40-41页
    2.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第41-44页
        2.4.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TFP: 宏观层面的分析第41-43页
        2.4.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TFP: 微观层面的分析第43页
        2.4.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TFP: 非线性特征分析第43-44页
    2.5 研究述评及其与本文的关联第44-48页
        2.5.1 既有研究的特点第44-45页
        2.5.2 既有研究的局限第45-46页
        2.5.3 本文与既有研究的关联第46-48页
第3章 产业协同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第48-82页
    3.1 测算方法及样本数据说明第48-60页
        3.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算方法第48-51页
        3.1.2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第51-56页
        3.1.3 资本存量K的计算方法第56-59页
        3.1.4 数据来源与说明第59-60页
    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特征第60-67页
        3.2.1 整体协同集聚指数特征第60-63页
        3.2.2 城市协同集聚相对指数特征第63-67页
    3.3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特征第67-80页
        3.3.1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过程第68-69页
        3.3.2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总体特征第69-70页
        3.3.3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构成第70-71页
        3.3.4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间变化特征第71-73页
        3.3.5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分异特征第73-76页
        3.3.6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趋势第76-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4章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第82-103页
    4.1 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形态演化及其与生产率的关系第82-86页
        4.1.1 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形态划分第82-84页
        4.1.2 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形态演化及其生产率提升第84-86页
    4.2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第86-94页
        4.2.1 不考虑空间形态演化的作用机制第87-90页
        4.2.2 基于空间形态演化的作用机制第90-93页
        4.2.3 基于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机制第93-94页
    4.3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路径第94-101页
        4.3.1 通过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第94-97页
        4.3.2 通过TFP分解指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第97-99页
        4.3.3 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第99-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5章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经典面板回归第103-139页
    5.1 引言第103-104页
    5.2 研究设计第104-106页
        5.2.1 研究方法第104-105页
        5.2.2 模型构建第105-106页
    5.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第106-113页
        5.3.1 变量选取第106-112页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112-113页
        5.3.3 描述性统计第113页
    5.4 实证分析第113-137页
        5.4.1 全样本分析第113-124页
        5.4.2 分地区分析第124-129页
        5.4.3 分行业分析第129-135页
        5.4.4 稳健性检验第135-137页
    5.5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6章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第139-171页
    6.1 引言第139-141页
    6.2 研究设计第141-146页
        6.2.1 研究方法第141页
        6.2.2 模型构建第141-145页
        6.2.3 变量选取第145-146页
    6.3 实证分析第146-168页
        6.3.1 全样本门槛效应分析第146-160页
        6.3.2 分地区门槛效应分析第160-166页
        6.3.3 稳健性检验第166-168页
    6.4 本章小结第168-171页
第7章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分析第171-199页
    7.1 引言第171-172页
    7.2 研究设计第172-177页
        7.2.1 研究方法第172-175页
        7.2.2 模型构建第175-177页
        7.2.3 变量说明第177页
    7.3 实证分析第177-197页
        7.3.1 空间自相关检验第177-181页
        7.3.2 全样本全时段空间效应分析第181-186页
        7.3.3 全样本分时段空间效应分析第186-190页
        7.3.4 分地区空间效应分析第190-194页
        7.3.5 分行业空间效应分析第194-196页
        7.3.6 稳健性检验第196-197页
    7.4 本章小结第197-199页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99-209页
    8.1 主要结论第199-202页
        8.1.1 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度整体偏低第199页
        8.1.2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纯效率改善第199页
        8.1.3 中国城市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第199-201页
        8.1.4 中国城市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第201-202页
        8.1.5 中国城市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第202页
    8.2 政策建议第202-209页
        8.2.1 现有条件下不宜冒然推进“双轮驱动”战略第203页
        8.2.2 全面把握所在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形态第203-204页
        8.2.3 根据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规律确定战略目标第204-205页
        8.2.4 充分发挥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积极效应第205-206页
        8.2.5 规避并转化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消极效应第206-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22页
致谢第222-22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研究--以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
下一篇:柬埔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