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2-2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1. 本文的难点 | 第19-20页 |
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二、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1-23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3页 |
(二) 金融扶贫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1.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 | 第23页 |
2.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第23-24页 |
3. 农村金融系统理论 | 第24页 |
4.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第24-25页 |
三、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25-42页 |
(一) 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的历史沿革 | 第25-29页 |
1. 改革初期的减贫(1978-1985年) | 第25页 |
2. 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 第25-26页 |
3.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 第26-27页 |
4. 综合扶贫阶段(2001-2010年) | 第27-29页 |
(二) 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的现状 | 第29-42页 |
1. 农村金融扶贫体系中扶贫主体行为分析 | 第30-37页 |
2. 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涉及的主要业务领域 | 第37-39页 |
3. 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的运作机制 | 第39-42页 |
四、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2-50页 |
(一) 各主体间缺乏明确合理的分工 | 第42-43页 |
1. 扶贫主体各自为政,尚未形成金融扶贫合力 | 第42页 |
2. 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对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了解 | 第42-43页 |
(二) 农村金融扶贫配套措施与相关政策保障滞后 | 第43-44页 |
1. 金融扶贫配套设施发展滞后 | 第43页 |
2. 扶贫政策缺乏对贫困实情的考量,引导能力不足 | 第43-44页 |
(三) 农村金融扶贫体系中各相关主体的扶贫功能有待加强 | 第44-48页 |
1. 商业性金融产品瞄准力度差,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低 | 第44-45页 |
2.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缺乏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 | 第45页 |
3. 农业保险体系和担保体系等不健全 | 第45-46页 |
4. 农村综合产权改革不全面,制约了金融产品的创新 | 第46-48页 |
(四) 扶贫对象金融知识缺乏,扶贫体系运转可持续性差 | 第48-50页 |
1. 贫困群体金融知识缺乏,信用意识淡薄 | 第48-49页 |
2. 金融扶贫机构覆盖率较低,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 第49-50页 |
五、完善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的建议 | 第50-58页 |
(一) 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能,构建有序的金融扶贫体系 | 第50-52页 |
1. 厘清省及其以下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在金融扶贫中的职能 | 第50-51页 |
2. 合理区分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程度 | 第51页 |
3. 明确市场中各金融主体主要的业务范围 | 第51-52页 |
(二) 优化金融扶贫环境,构建完备的金融扶贫体系 | 第52-54页 |
1. 积极构建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制度 | 第53页 |
2. 优化扶贫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建立金融扶贫评估体系 | 第53-54页 |
3. 科学制定优惠政策,构建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 第54页 |
(三) 提升金融机构的扶贫能力,构建高效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 | 第54-56页 |
1. 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 | 第54-55页 |
2.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担保制度 | 第55页 |
3. 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服务的瞄准力度 | 第55-56页 |
4. 调动多方机构的力量,拓宽金融扶贫资金的来源 | 第56页 |
(四) 提升贫困群体脱贫能力,构建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 | 第56-58页 |
1. 重视智力扶贫,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 第56-57页 |
2. 重视信息扶贫,建立有效的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制 | 第57页 |
3. 加强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建设,抑制资金外流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