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防屈曲支撑介绍 | 第8-10页 |
1.1.1 屈曲支撑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防屈曲支撑的构成 | 第8-10页 |
1.2 防屈曲支撑的优缺点 | 第10-11页 |
1.3 防屈曲支撑的研究应用现状 | 第11-17页 |
1.3.1 防屈曲支撑的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3.2 防屈曲支撑的国内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1.3.3 防屈曲支撑在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 第15-17页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防屈曲支撑构件设计 | 第20-3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十字形防屈曲支撑构件的构造参数 | 第20-25页 |
2.2.1 间隙 | 第20-22页 |
2.2.2 约束比 | 第22页 |
2.2.3 等效弹性刚度 | 第22-23页 |
2.2.4 等效弹塑性刚度 | 第23-24页 |
2.2.5 集中因子 | 第24-25页 |
2.3 十字形防屈曲支撑构件的力学原理 | 第25页 |
2.4 十字形防屈曲支撑构件的宏观力学模型 | 第25-27页 |
2.5 十字形防屈曲支撑构件的极限强度要求 | 第27页 |
2.6 十字形防屈曲支撑构件的稳定性分析 | 第27-34页 |
2.6.1 整体稳定性 | 第27-31页 |
2.6.2 内核单元高阶屈曲 | 第31-33页 |
2.6.3 约束区外连接段的失稳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十字内芯防屈曲支撑的试验研究 | 第36-44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十字内芯防屈曲支撑试件的技术指标及试验标准 | 第36-3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3.3.1 试验装置 | 第37页 |
3.3.2 加载制度 | 第37-38页 |
3.3.3 试验测量 | 第38-40页 |
3.4 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3.4.1 试件1(TJII-E235-385T-3700) | 第40-41页 |
3.4.2 试件2(TJII-E235-720T-4000)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十字内芯防屈曲支撑的有限元模拟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44-45页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4.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4.4.1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滞回曲线结果对比 | 第47页 |
4.4.2 防屈曲支撑的有限元屈曲变形分析 | 第47-48页 |
4.5 防屈曲支撑的接触应力分析 | 第48-52页 |
4.5.1 接触应力的理论推导 | 第48-49页 |
4.5.2 核心宽厚比对接触力的影响 | 第49-52页 |
4.6 间隙对防屈曲支撑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防屈曲支撑在大跨连体钢结构中的分析研究 | 第56-88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抗震分析方法及防屈曲支撑截面面积的确认方法 | 第56-61页 |
5.2.1 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56-58页 |
5.2.2 结构阻尼 | 第58页 |
5.2.3 防屈曲支撑损伤量的数值计算原理 | 第58-59页 |
5.2.4 防屈曲支撑截面面积与损伤量的关系式 | 第59页 |
5.2.5 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名义刚度比 | 第59-61页 |
5.2.6 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 | 第61页 |
5.3 支撑布置形式的一般原则 | 第61-62页 |
5.4 大跨连体结构BRB支撑减震性能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 第62-71页 |
5.4.1 计算软件的选择 | 第63页 |
5.4.2 塑性铰的属性与设置 | 第63-64页 |
5.4.3 BRB支撑截面积的影响 | 第64-68页 |
1 BRB支撑截面积1000 mm~2 | 第65-66页 |
2 BRB支撑截面积3000mm~2 | 第66-67页 |
3 BRB支撑截面积5000mm~2 | 第67-68页 |
5.4.4 连体跨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5 连体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6 BRB支撑面积、连体跨度、主体结构刚度综合分析 | 第70-71页 |
5.5 工程实例 | 第71-74页 |
5.6 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74-75页 |
5.6.1 计算软件的选择 | 第74页 |
5.6.2 不同类型钢框架模型参数 | 第74页 |
5.6.3 BRB支撑截面确定 | 第74-75页 |
5.6.4 阻尼的选取 | 第75页 |
5.7 弹性分析结果 | 第75-79页 |
5.7.1 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 | 第75-77页 |
5.7.2 层间位移角 | 第77-78页 |
5.7.3 楼层剪力 | 第78-79页 |
5.8 两种支撑形式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对比 | 第79-86页 |
5.8.1 加载模式 | 第80页 |
5.8.2 结构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86页 |
5.8.2.1 两种支撑形式钢框架结构的能力谱与需求谱曲线 | 第80-81页 |
5.8.2.2 两种支撑形式钢框架结构的塑性铰发展图 | 第81-83页 |
5.8.2.3 两种支撑形式钢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 | 第83-84页 |
5.8.2.4 两种支撑形式钢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剪力 | 第84-86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