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1-14页 |
图目录 | 第14-17页 |
表目录 | 第17-1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48页 |
1.1 咪唑盐类阴离子探针的研究现状 | 第20-37页 |
1.1.1 开环式咪唑盐体系 | 第20-27页 |
1.1.2 环形咪唑盐体系 | 第27-31页 |
1.1.3 笼式咪唑盐体系 | 第31-35页 |
1.1.4 手性咪唑盐体系 | 第35-37页 |
1.2 金属阳离子探针的研究现状 | 第37-45页 |
1.2.1 按金属和探针的作用方式分类 | 第37-39页 |
1.2.2 按金属和探针的作用机理分类 | 第39-4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45-48页 |
2 单咪唑盐氟离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8-71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合成路线 | 第49-50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50-54页 |
2.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0页 |
2.3.2 中间产物及目标产物NBMZ-1~3的合成 | 第50-54页 |
2.4 结果讨论 | 第54-70页 |
2.4.1 化合物NBMZ-1~3对阴离子的选择性研究 | 第54-56页 |
2.4.2 不同浓度F对化合物NBMZ-1-3的光谱影响 | 第56-59页 |
2.4.3 1H NMR和19F NMR方法考察不同浓度F~-对化合物NBMZ-1~3的作用 | 第59-63页 |
2.4.4 MS方法考察F~-对化合物NBMZ-1~3的作用 | 第63-65页 |
2.4.5 化合物NBMZ-1~3在含水溶液中对阴离子的识别作用 | 第65-67页 |
2.4.6 化合物NBMZ-1加入F的荧光-时间函数 | 第67页 |
2.4.7 理论计算对化合物NBMZ-1~3与F~-作用的结构优化 | 第67-7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3 多咪唑盐阴离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71-84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合成路线 | 第72-74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3.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74页 |
3.3.2 中间产物及目标产物TASI-PF_6和CSI-PF_6的合成 | 第74-77页 |
3.4 结果讨论 | 第77-83页 |
3.4.1 化合物CSI-PF_6对阴离子的选择性研究 | 第77-81页 |
3.4.2 化合物TASI-PF_6对核苷酸的选择性研究 | 第81-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4 手性多咪唑盐阴离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84-99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合成路线 | 第85-86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86-91页 |
4.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86-87页 |
4.3.2 中间产物及目标产物CIP-PF_6和CDIP-PF_6的合成 | 第87-91页 |
4.4 结果讨论 | 第91-97页 |
4.4.1 化合物CIP-PF_6的合成 | 第91页 |
4.4.2 化合物CIP-PF_6对氟离子和氨基酸的选择性研究 | 第91-96页 |
4.4.3 化合物CDIP-PF_6对核苷酸和氨基酸的选择性研究 | 第96-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萘酰亚胺铜离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99-114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合成路线 | 第99-100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100-103页 |
5.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00页 |
5.3.2 中间产物及目标产物LZ-N的合成 | 第100-103页 |
5.4 结果讨论 | 第103-113页 |
5.4.1 pH对化合物LZ-N加入Cu~(2+)前后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4.2 金属离子对化合物LZ-N的吸收光谱影响 | 第104-105页 |
5.4.3 金属离子对化合物LZ-N的荧光光谱影响 | 第105-106页 |
5.4.4 ~1H NMR谱对化合物LZ-N与Cu~(2+)作用的研究 | 第106-108页 |
5.4.5 LZ-N加入Cu~(2+)前后时间分辨荧光衰减的研究 | 第108-110页 |
5.4.6 理论计算对化合物LZ-N与Cu~(2+)作用的结构优化 | 第110-111页 |
5.4.7 化合物LZ-N在细胞环境中对Cu~(2+)的识别研究 | 第111-11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6.1 结论 | 第114-115页 |
6.2 创新点摘要 | 第115页 |
6.3 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第125-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