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调控的煤泥水澄清和煤泥浮选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 第13-16页 |
1.1.1 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 | 第13-14页 |
1.1.2 我国煤炭资源的煤类和煤质特征 | 第14-16页 |
1.2 煤泥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煤泥水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煤泥水处理设备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煤泥水处理药剂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4 煤泥水处理的水质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水质对浮选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4 煤泥水自动加药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1.5.1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试验物料和方法 | 第31-39页 |
2.1 试样 | 第31-34页 |
2.2 试验药剂 | 第34-35页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5-36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第3章 煤泥水的溶液化学和胶体化学特征 | 第39-71页 |
3.1 煤中矿物组成和矿物性质 | 第39-43页 |
3.1.1 煤中矿物组成 | 第39-40页 |
3.1.2 煤中矿物性质 | 第40-43页 |
3.2 循环煤泥水体系的溶液化学反应 | 第43-45页 |
3.2.1 矿物溶解反应 | 第43-44页 |
3.2.2 离子交换反应 | 第44页 |
3.2.3 水质分析 | 第44-45页 |
3.3 循环煤泥水体系的胶体化学特征 | 第45-61页 |
3.3.1 双电层模型的相关计算 | 第46-52页 |
3.3.2 DLVO理论的应用 | 第52-61页 |
3.4 粘土矿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61-67页 |
3.4.1 粘土矿物的吸附动力学 | 第62-63页 |
3.4.2 Ca~(2+)在粘土表面的吸附形态 | 第63-64页 |
3.4.3 粘土矿物的吸附等温线 | 第64-65页 |
3.4.4 平衡吸附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3.5 原生硬度的概念和模型 | 第67-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水质对煤泥水澄清的影响 | 第71-87页 |
4.1 煤泥水的浓缩澄清流程及原理 | 第71-72页 |
4.2 沉降试验 | 第72-75页 |
4.2.1 凝聚沉降试验 | 第72-73页 |
4.2.2 絮凝沉降试验 | 第73-74页 |
4.2.3 混凝沉降试验 | 第74-75页 |
4.3 临界硬度的概念和计算 | 第75-82页 |
4.3.1 临界硬度的概念 | 第75页 |
4.3.2 临界聚沉浓度和临界硬度的计算 | 第75-82页 |
4.4 临界有效面重的概念和计算 | 第82-85页 |
4.4.1 浓缩机中的流场分析 | 第82-83页 |
4.4.2 颗粒在浓缩机中的沉降分析 | 第83-84页 |
4.4.3 举例计算 | 第84-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水质对煤泥浮选的影响 | 第87-105页 |
5.1 实验室浮选试验 | 第87-92页 |
5.1.1 不同水质硬度的矿浆浮选试验 | 第87-88页 |
5.1.2 水质对煤泥浮选的影响 | 第88-92页 |
5.1.3 浮选过程中的元素迁移研究 | 第92页 |
5.2 工业浮选试验 | 第92-94页 |
5.3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第94-101页 |
5.3.1 物料性质和试验方法 | 第94-96页 |
5.3.2 单矿物浮选试验 | 第96-97页 |
5.3.3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第97-98页 |
5.3.4 SEM和EDS分析 | 第98-101页 |
5.4 其它离子对浮选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5.4.1 Na~+对浮选的影响 | 第101页 |
5.4.2 K~+对浮选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4.3 Mg~(2+)浮选的影响 | 第102页 |
5.4.4 Al~(3+)对浮选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水质对颗粒间作用行为的影响 | 第105-133页 |
6.1 水质对颗粒Zeta电位分布的影响 | 第105-113页 |
6.1.1 试验物料和试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6.1.2 煤和高岭石混合矿物Zeta电位分布 | 第106-108页 |
6.1.3 煤和蒙脱石混合矿物Zeta电位分布 | 第108-109页 |
6.1.4 煤和伊利石混合矿物Zeta电位分布 | 第109-111页 |
6.1.5 煤和石英混合矿物Zeta电位分布 | 第111-113页 |
6.2 水质对颗粒赋存状态的影响 | 第113-119页 |
6.2.1 试验物料和试验方法 | 第113-114页 |
6.2.2 显微镜下观察颗粒在溶液中的赋存状态 | 第114页 |
6.2.3 水质对颗粒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114-119页 |
6.3 水质对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 | 第119-126页 |
6.3.1 试验物料和试验方法 | 第119-121页 |
6.3.2 水质对煤和高岭石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6.3.3 pH值对煤和高岭石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6.3.4 水质对煤和蒙脱石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6.3.5 水质对煤和伊利石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6.4 非DLVO力-疏水力的验证 | 第126-128页 |
6.4.1 试验物料和试验方法 | 第127页 |
6.4.2 疏水力的测定 | 第127-128页 |
6.5 水质对煤和气泡间诱导时间的影响 | 第128-131页 |
6.5.1 试验物料和试验方法 | 第128-129页 |
6.5.2 水质对诱导时间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7章 循环煤泥水体系的水质调控方法 | 第133-147页 |
7.1 水质调整剂的选择和添加 | 第133-136页 |
7.1.1 水质调整剂的选择 | 第133-134页 |
7.1.2 水质调整剂的添加方式 | 第134-136页 |
7.2 软测量技术的应用 | 第136-140页 |
7.2.1 辅助变量的选择 | 第136-139页 |
7.2.2 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第139-140页 |
7.3 水质调控方法的应用 | 第140-144页 |
7.3.1 水质检测系统 | 第141-142页 |
7.3.2 水质调控方法 | 第142-143页 |
7.3.3 水质调控方法的应用 | 第143-14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4-147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47-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9-161页 |
作者简介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