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科学技术论文

类伦理视角下科技伦理观的构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1.1 课题的来源第9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4-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2章 科技伦理观的演化与人的本性的历史发展第17-28页
    2.1 科技伦理观的产生和演化第17-20页
        2.1.1 科技伦理观产生的时代要求第17-18页
        2.1.2 科技伦理的历史演化第18-19页
        2.1.3 科技伦理的意义第19-20页
    2.2 人的本性的三个阶段第20-25页
        2.2.1 手工劳动占主导地位阶段人的本性的萌芽第21-22页
        2.2.2 科技革命占主导地位阶段的人的自为本性的发展第22-23页
        2.2.3 后现代科技阶段人的自为本性的自我完善第23-25页
    2.3 科技伦理观与人的个体本位阶段的联系第25-27页
        2.3.1 个体本位科技发展对传统伦理观的冲击第25-26页
        2.3.2 人的个体本位对应个体本位科技伦理观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类伦理视角下的科技伦理观第28-37页
    3.1 个体本位科技伦理观的困境第28-32页
        3.1.1 科技伦理演进轨迹第28页
        3.1.2 科技伦理与学术道德第28-30页
        3.1.3 科技伦理与人本道德第30-32页
    3.2 可持续发展呼唤类本位的科技伦理观第32-34页
        3.2.1 科技伦理主体的初级阶段第32-33页
        3.2.2 科技伦理主体的高级阶段第33-34页
    3.3 类伦理是人类伦理发展的新向度第34-36页
        3.3.1 类伦理概念初步思辨第34页
        3.3.2 类伦理实践的新向度第34-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以类伦理的视角构建类本位的科技伦理观第37-46页
    4.1 “类”的界定第37-41页
        4.1.1 费尔巴哈抽象的类概念第37-38页
        4.1.2 马克思建立在人的现实基础上的类哲学第38-40页
        4.1.3 高清海对马克思哲学发展的类概念第40-41页
    4.2 “类伦理”的界定第41-44页
        4.2.1 类存在和类意识第41-42页
        4.2.2 类价值第42-43页
        4.2.3 类价值遵循的哲学范式-----类伦理第43-44页
    4.3 类伦理视角下科技伦理的构建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结论第46-4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8-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51-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base的并行聚类算法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ZooKeeper的分布式处理框架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