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贤亮小说的才子佳人模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穿越历史与传统 | 第13-18页 |
(一) 才子佳人模式的源远流长 | 第13-14页 |
(二) 才子佳人主题的历史延伸和演变 | 第14-15页 |
(三) 才子佳人模式下的文化心理观照 | 第15-18页 |
1. 传统理念下的文人价值观 | 第15-16页 |
2. 身份优势显现下的苦难人生 | 第16-18页 |
二、才子佳人模式写作的多重指向 | 第18-22页 |
(一) 苦痛的心路历程 | 第18页 |
(二) 强烈的时代气息 | 第18-19页 |
(三) 现实的读者期待 | 第19-20页 |
(四) 纠结的身份建构 | 第20-22页 |
三、男性优势和女性悲情 | 第22-38页 |
(一) 模式变革中的特色创作 | 第22-24页 |
(二) 形象对照下的别样性情 | 第24-31页 |
1. 才子为人生上下求索 | 第24-26页 |
2. 佳人为爱人倾情奉献 | 第26-31页 |
(三) 男性主体下的话语优势 | 第31-34页 |
1. 对女性的始乱终弃 | 第31-32页 |
2. 强烈的男权意识 | 第32-34页 |
(四) 女性情迷后的主体丧失 | 第34-38页 |
1. 盲目崇文 | 第34页 |
2. 情感的痴迷 | 第34-35页 |
3. 传统的圭臬 | 第35-36页 |
4. 精神的缺失 | 第36-37页 |
5. 痛定思痛 | 第37-38页 |
四、模式化写作的当代反思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