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1.1 麦蚜的危害和防治 | 第10-14页 |
1.1.1 麦蚜的发生特点 | 第10-11页 |
1.1.2 麦蚜对小麦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3 麦蚜的防治方法 | 第12-14页 |
1.2 植物萜类代谢和 EβF | 第14-15页 |
1.2.1 植物萜类代谢概述 | 第14页 |
1.2.2 EβF | 第14-15页 |
1.3 RNA 干扰的原理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RNAi 的原理 | 第15-16页 |
1.3.2 RNAi 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蚜虫蜕皮激素 | 第17-19页 |
1.4.1 蜕皮激素概述 | 第17-18页 |
1.4.2 蜕皮激素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 第18页 |
1.4.3 蜕皮激素与受体的作用方式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2 黄花蒿 EβF 合成酶转基因小麦研究 | 第21-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载体 | 第21页 |
2.1.3 试剂和耗材 | 第21-22页 |
2.1.4 培养基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2.1 载体构建 | 第22-23页 |
2.2.2 农杆菌的活化和制备 | 第23-24页 |
2.2.3 小麦遗传转化 | 第24-27页 |
2.2.4 转基因小麦鉴定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2.3.1 载体 pClean‐G185‐Ubi‐CTP‐HHH‐Nos 的鉴定 | 第27-28页 |
2.3.2 农杆菌活化和检测 | 第28-29页 |
2.3.3 小麦遗传转化 | 第29-34页 |
2.3.4 转基因植株阳性检测 | 第34-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2.4.1 小麦遗传转化的方法和效率 | 第36-37页 |
2.4.2 EβF 合成酶基因的选择 | 第37-38页 |
3 麦长管蚜蜕皮素受体 USP 和 EcR 的 RNAi 研究 | 第38-5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8-4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3.1.2 蚜虫 | 第38页 |
3.1.3 质粒 | 第38页 |
3.1.4 常用试剂 | 第38页 |
3.1.5 蚜虫营养液 | 第38-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3.2.1 蜕皮素受体基因 EcR 和 USP 的克隆及鉴定 | 第41-43页 |
3.2.2 dsRNA 合成 | 第43页 |
3.2.3 dsRNA 纯化 | 第43页 |
3.2.4 dsRNA 饲喂蚜虫试验 | 第43-44页 |
3.2.5 总 RNA 提取 | 第44-45页 |
3.2.6 RT‐PCR | 第45页 |
3.2.7 qRT‐PCR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3.3.1 麦长管蚜 USP 和 EcR 基因的克隆 | 第46-48页 |
3.3.2 麦长管蚜 USP 和 EcR dsRNA 合成及纯化 | 第48-49页 |
3.3.3 蚜虫死亡率分析 | 第49-50页 |
3.3.4 qRT‐PCR 分析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6页 |
3.4.1 蚜虫的接种和饲喂 | 第51-52页 |
3.4.2 dsRNA 在蚜虫体内的传递 | 第52-53页 |
3.4.3 dsRNA 导入蚜虫体内的方法 | 第53-54页 |
3.4.4 EcR 和 USP 介导的信号传导 | 第54-56页 |
4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