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森林的生态效益论文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与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研究概论第12-34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文献综述第14-31页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第14-20页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评估方法概述第20-27页
        1.2.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现状第27-31页
    1.3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第31-32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32-34页
        1.4.1 研究思路第32页
        1.4.2 技术路线第32-34页
2 研究对象、区域与问题界定第34-50页
    2.1 研究对象:森林生态系统第34-35页
        2.1.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第34页
        2.1.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容第34-35页
    2.2 研究区域: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第35-43页
        2.2.1 研究区概况第35-37页
        2.2.2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第37页
        2.2.3 森林资源状况第37-42页
        2.2.4 生物资源状况第42页
        2.2.5 四川省内所有市州行政区划图第42-43页
    2.3 研究问题: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量与分析第43-50页
        2.3.1 计量体系的构建的思路第43-44页
        2.3.2 指标体系建立方法第44页
        2.3.3 计量指标筛选的基本原则第44-45页
        2.3.4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5-48页
        2.3.5 计量指标说明第48-50页
3 研究基础第50-55页
    3.1 理论基础第50-54页
        3.1.1 系统理论第50页
        3.1.2 生态系统理论第50-51页
        3.1.3 生态经济理论第51页
        3.1.4 森林生态经济学理论第51-52页
        3.1.5 区域经济理论第52页
        3.1.6 区域经济差异解释理论第52-53页
        3.1.7 不平衡增长理论第53页
        3.1.8 梯度推移理论第53-54页
    3.2 方法架构第54页
    3.3 数据引用与处理第54-55页
        3.3.1 数据引用第54页
        3.3.2 数据处理第54-55页
4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效益价值计量与评价第55-83页
    4.1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计量与评价第55-72页
        4.1.1 研究阶段方法概述第55-56页
        4.1.2 森林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计量方法比较第56-57页
        4.1.3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第57页
        4.1.4 计量内容与方法第57页
        4.1.5 木材价值计量第57-63页
        4.1.6 薪材价值计量第63-65页
        4.1.7 竹材价值计量第65-66页
        4.1.8 经济林产品价值计量第66-69页
        4.1.9 花卉价值计量第69-70页
        4.1.10 狩猎价值计量第70-72页
        4.1.11 实物产品价值评价第72页
    4.2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游憩价值计量与评价第72-79页
        4.2.1 森林游憩概念第72-73页
        4.2.2 森林游憩现状第73页
        4.2.3 森林游憩价值计量第73-75页
        4.2.4 结果分析第75-79页
    4.3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效益价值评价第79-83页
        4.3.1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效益价值动态分析第79-80页
        4.3.2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效益价值各部分比例结构第80-83页
5 四川省及其市州森林生态系统间接效益价值计量与评价第83-134页
    5.1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价值计量与评价第83-101页
        5.1.1 研究方法概述第83-84页
        5.1.2. 国际碳计量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第84-85页
        5.1.3 世界主要国家碳计量方法发展与现状第85-86页
        5.1.4 国内现状第86-89页
        5.1.5 主要问题第89-90页
        5.1.6 发展趋势第90-91页
        5.1.7 研究方法第91-98页
        5.1.8 固碳价值计量第98-99页
        5.1.9 释氧价值计量第99页
        5.1.10 固碳释氧价值计量第99-100页
        5.1.11 结果分析第100-101页
    5.2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固持价值计量与评价第101-103页
        5.2.1 养分固持量第101页
        5.2.2 养分固持价值计量第101-103页
        5.2.3 结果分析第103页
    5.3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计量与评价第103-109页
        5.3.1 研究方法概述第103-104页
        5.3.2 土壤保持量第104-106页
        5.3.3 土壤保持功能价值计量方法第106-107页
        5.3.4 土壤固持价值计量结果第107-108页
        5.3.5 结果分析第108-109页
    5.4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计量与评价第109-112页
        5.4.1 研究方法概述第109页
        5.4.2 水源涵养价值评估方法比较第109-111页
        5.4.3 结果与分析第111-112页
    5.5 四川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计量与评价第112-131页
        5.5.1 研究方法概述第112页
        5.5.2 四川省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现状第112-113页
        5.5.3 研究方法第113-116页
        5.5.4 动物保护成本计算第116-125页
        5.5.5 植物保护成本计算第125-127页
        5.5.6 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成本第127-129页
        5.5.7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不同计量方法下的结果比较第129-130页
        5.5.8 讨论第130-131页
    5.6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间接效益价值评价第131-134页
6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分析第134-149页
    6.1 综合分析第134-137页
    6.2 动态变化分析第137-140页
        6.2.1 动态分析模型第137-139页
        6.2.2 分析结果第139-140页
    6.3 空间结构分析第140-141页
    6.4 区位分析第141-144页
        6.4.1 生态区位模型第141-143页
        6.4.2 价值量调整结果第143-144页
        6.4.3 结论第144页
    6.5 价格调整分析第144-146页
        6.5.1 价格调整系数第144-145页
        6.5.2 价值量调整结果第145页
        6.5.3 价值量调整前后汇总与比较第145-146页
    6.6 提升四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策及四川省森林发展战略政策与建议第146-149页
        6.6.1 提升四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对策与建议第146-147页
        6.6.2 四川省森林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第147-149页
7 结果与结论第149-152页
    7.1 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第149页
    7.2 研究创新之处第149-150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2页
附录一:附表第162-166页
附录二:区位系数模型第166-177页
个人简介第177-178页
导师简介一第178-179页
导师简介二第179-180页
致谢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明市集体林主要经营形式的差异性及绩效研究
下一篇:赤霉素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