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5-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农村社会治安 | 第15-16页 |
2.1.2 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16-17页 |
2.2 本文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犯罪学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社会越轨论 | 第19页 |
2.2.3 社会控制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 | 第21-26页 |
3.1 部门协调配合初步形成 | 第21页 |
3.2 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初具规模 | 第21-22页 |
3.3 农村基层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第22-23页 |
3.4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中坚力量 | 第23页 |
3.5 犯罪客体的多元化趋势 | 第23-26页 |
第4章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4页 |
4.1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4.1.1 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新的配合机制 | 第26-27页 |
4.1.2 多元利益的冲突与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 第27-29页 |
4.1.3 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 | 第29页 |
4.1.4 农村人口素质偏低问题普遍存在 | 第29-30页 |
4.2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4.2.1 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原因 | 第30-31页 |
4.2.2 思想文化原因 | 第31页 |
4.2.3 社会结构性原因 | 第31-32页 |
4.2.4 农民自身原因 | 第32-34页 |
第5章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34-42页 |
5.1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切实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 第34-35页 |
5.1.1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 第34页 |
5.1.2 加大教育力度 | 第34-35页 |
5.2 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及时掌握基层动态 | 第35-36页 |
5.2.1 发挥农村警务室作用 | 第35页 |
5.2.2 建立派出所农村警务室联动机制 | 第35-36页 |
5.3 实行群防群治的防范机制 | 第36-37页 |
5.3.1 发挥联防联控作用 | 第36页 |
5.3.2 构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 | 第36-37页 |
5.4 加大打击力度,遏制农村刑事犯罪高发态势 | 第37-38页 |
5.4.1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 | 第37页 |
5.4.2 开展专项行动铲除农村黑恶势力 | 第37-38页 |
5.5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第38页 |
5.5.1 完善农村文化娱乐设施 | 第38页 |
5.5.2 加强基层组织的文化宣传力度 | 第38页 |
5.6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 第38-40页 |
5.6.1 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 第38-39页 |
5.6.2 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 第39-40页 |
5.7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预防违法犯罪 | 第40-42页 |
5.7.1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 | 第40-41页 |
5.7.2 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