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现状 | 第10页 |
| ·国外现状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 第11-12页 |
| ·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2章 荀子德育思想起源及其特点 | 第14-21页 |
| ·荀子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4-15页 |
| ·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 ·经济背景 | 第15页 |
| ·荀子德育思想的特点 | 第15-18页 |
| ·强烈的政治性 | 第16-17页 |
| ·鲜明的实践性 | 第17-18页 |
| ·浓郁的人本性 | 第18页 |
| ·荀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人性理论 | 第18-19页 |
| ·天人理论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30页 |
| ·荀子德育思想的目标 | 第21-23页 |
| ·“士”的德育目标 | 第21页 |
| ·“君子”的德育目标 | 第21-22页 |
| ·“圣人”的德育目标 | 第22页 |
| ·“圣王”的德育目标 | 第22-23页 |
| ·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 第23-25页 |
| ·“礼治”观是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思想 | 第23页 |
| ·“荣辱”观是荀子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 第23-24页 |
| ·“义利”观是荀子德育思想的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 ·荀子德育思想的方法 | 第25-29页 |
| ·以身示范 | 第25-26页 |
| ·因材施教 | 第26页 |
| ·环境塑造 | 第26-27页 |
| ·积善成德 | 第27页 |
| ·学思并重 | 第27-28页 |
| ·践行修身 | 第28页 |
| ·虚一而静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历史局限性 | 第30-44页 |
| ·荀子德育目标的当代价值 | 第30-31页 |
| ·德育目标的设定要循序渐进 | 第30页 |
| ·德育目标的设定要遵守规律 | 第30-31页 |
|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不同个性 | 第31页 |
| ·荀子德育内容的当代价值 | 第31-36页 |
| ·礼治观的当代价值 | 第31-33页 |
| ·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 第33-34页 |
| ·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 第34-36页 |
| ·荀子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 第36-41页 |
| ·以身示范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 第36-37页 |
| ·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 第37-38页 |
| ·环境塑造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 第38-39页 |
| ·积善成德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 第39页 |
| ·学思并重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 第39-40页 |
| ·践行修身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 第40-41页 |
| ·虚一而静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 第41页 |
| ·荀子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41-42页 |
| ·采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 第42页 |
| ·在义和利的关系上,过分的注重义和利的矛盾冲突 | 第42页 |
| ·思想上过于强调规范、轻视人格的倾向 | 第42页 |
| ·思想上的公私德不分的倾向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