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12-16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12-13页 |
(三) 研究过程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一、概念梳理 | 第16-18页 |
(一) 民办非企业单位 | 第16-17页 |
(二) 社区服务 | 第17-18页 |
二、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 | 第18-19页 |
(一) 国内情况 | 第18页 |
(二) 国外情况 | 第18-19页 |
三、民非组织运作模式 | 第19-20页 |
四、社区服务中民非已有的研究领域和特点 | 第20-23页 |
(一) 对社区服务性质、宗旨的研究 | 第20页 |
(二) 对社区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 对社区服务、民非组织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21-22页 |
(四) 对国外社区服务的研究 | 第22-23页 |
五、简评 | 第23-24页 |
六、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一) 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 | 第24-25页 |
(二) 社区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社区服务中民非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 第27-33页 |
一、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 第27-28页 |
二、民非存在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 第28-29页 |
三、民非组织本身的优越性 | 第29-30页 |
四、民非是提供有效社区服务的载体 | 第30-32页 |
五、民非出现的直接动力因素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社区服务中民非组织的常见运作模式 | 第33-41页 |
一、现有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 | 第33-34页 |
二、民非组织的运作类型、形式与周围群体的关系 | 第34-36页 |
三、民非组织的运作流程、服务路径和角色定位 | 第36-38页 |
四、运作模式目前仍面临的问题 | 第38-41页 |
第五章 仁恒翠竹园社区互助会运作模式分析 | 第41-54页 |
一、仁恒翠竹园社区互助会概述 | 第41-45页 |
(一) 成立背景及过程 | 第41-42页 |
(二) 运作方式、服务路径 | 第42-43页 |
(三) 运作参与方及角色定位 | 第43-45页 |
二、仁恒翠竹园社区互助会服务内容及方式 | 第45-48页 |
(一) 服务内容 | 第45-46页 |
(二) 服务方式 | 第46-48页 |
三、翠竹园社区互助会运作模式的独特之处 | 第48-51页 |
(一) 参与型民非组织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 | 第48页 |
(二) 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 | 第48-49页 |
(三) 资金来源多元化 | 第49-50页 |
(四) 热心的社区领头人 | 第50-51页 |
四、民非组织介入社区服务的功能效果 | 第51-52页 |
(一) 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 第51页 |
(二) 增强了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的自发性 | 第51页 |
(三) 破除社区冷漠,增进社区认同 | 第51-52页 |
五、翠竹园社区互助会运作模式的启发意义 | 第52-54页 |
(一) “五位一体,互为依托”是互助会发展壮大的动力因素 | 第52-53页 |
(二) 充分参与是居民民主自治的前提 | 第53页 |
(三) 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的重塑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社区服务中民非组织运作模式局限及改进 | 第54-63页 |
一、民非组织运作局限 | 第55-58页 |
(一)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监管不成熟 | 第55页 |
(二) 当前的民非机构面临“五不”政策困境 | 第55-56页 |
(三) 政府放权、转型速度较缓慢,民非发展空间受限 | 第56页 |
(四) 民非组织自身发展水平低 | 第56-57页 |
(五) 资源缺乏,导致运作困难 | 第57-58页 |
二、民非组织运作模式改进 | 第58-61页 |
(一) 完善法律体系,使社会组织步入法制轨道 | 第58页 |
(二) 改革民非制度,实现政、社、企良性互动 | 第58-59页 |
(三) 完善政府社会职能,推进政府转型 | 第59页 |
(四) 提升民非组织水平,拓宽其筹资渠道 | 第59-60页 |
(五) 对国外非营利组织模式中的优势加以借鉴 | 第60-61页 |
三、讨论与思考 | 第61-63页 |
(一) 民非组织介入社区服务中策略问题的思考 | 第61-62页 |
(二) 社区服务的未来走向思考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