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城镇污水处理厂SBR工艺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特性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第12-24页
        1.2.1 好氧颗粒污泥定义第12页
        1.2.2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简介第12-13页
        1.2.3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第13-15页
        1.2.4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第15-17页
        1.2.5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第17-18页
        1.2.6 好氧颗粒污泥中试应用进展第18-21页
        1.2.7 好氧颗粒污泥工程化应用进展第21-24页
    1.3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第24-27页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1.3.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2章 某污水处理厂前期处理工艺及分析第27-35页
    2.1 A/O处理工艺和氧化沟处理工艺第27-29页
        2.1.1 A/O处理工艺第27-28页
        2.1.2 氧化沟处理工艺第28-29页
    2.2 处理效果第29-30页
        2.2.1 A/O工艺和氧化沟工艺的氨氮处理效果第29-30页
        2.2.2 A/O和氧化沟工艺的COD处理效果第30页
    2.3 污泥性质指标第30-33页
        2.3.1 A/O工艺内污泥特性第31-32页
        2.3.2 氧化沟工艺内污泥特性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3章 小试、中试好氧颗粒污泥SBR的运行及评价第35-41页
    3.1 小试SBR的建立和运行第35-37页
    3.2 中试SBR的建立和运行第37-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新建好氧颗粒污泥SBR工程及处理工艺介绍第41-49页
    4.1 处理工艺方案可行性研究第41-43页
        4.1.1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原则第41页
        4.1.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第41-43页
    4.2 SBR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介绍第43-47页
        4.2.1 细格栅及调节池第44-45页
        4.2.2 初沉池和水解酸化池第45-46页
        4.2.3 改进型SBR生物池第46页
        4.2.4 后物化池第46-47页
        4.2.5 污泥浓缩脱水第47页
    4.3 新上SBR工艺预期达到的效果第47-49页
第5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运行第49-69页
    5.1 接种污泥和进水水质第49页
    5.2 运行周期第49页
    5.3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第49-55页
        5.3.1 好氧颗粒化过程中MLSS和SVI的变化情况第49-51页
        5.3.2 颗粒化过程中污泥形态的变化第51-53页
        5.3.3 污泥颗粒化后两年运行中形态的变化第53-55页
        5.3.4 好氧颗粒污泥的微观结构分析第55页
    5.4 处理效果分析第55-61页
        5.4.1 好氧颗粒化初期氨氮和COD去除效果分析第55-57页
        5.4.2 好氧颗粒化后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分析第57-58页
        5.4.3 好氧颗粒化后在一个周期内MLSS的变化情况分析第58-59页
        5.4.4 好氧颗粒化后在一个周期内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第59-61页
    5.5 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降解分析第61-63页
        5.5.1 试验方法第61页
        5.5.2 分析测试结果与讨论第61-63页
    5.6 SBR进水及颗粒污泥元素组成分析第63-65页
        5.6.1 试验方法第63-64页
        5.6.2 测试结果分析第64-65页
    5.7 A/O工艺、氧化沟工艺和SBR工艺之间的对比第65-67页
    5.8 A/O、氧化沟和SBR内污泥沉降性能对比第67-68页
    5.9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SBR中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第69-80页
    6.1 DGGE基本原理第69-70页
    6.2 污泥样品准备第70页
    6.3 DNA提取、PCR扩增及DGGE分析第70-71页
    6.4 测序及DNA条带分析第71页
    6.5 结果与讨论第71-78页
        6.5.1 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及多样性分析第71-74页
        6.5.2 基因序列分析第74-77页
        6.5.3 SBR好氧颗粒污泥16S rDNA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77-78页
    6.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7章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原因分析第80-84页
    7.1 进水水质第80-82页
    7.2 操作模式第82-84页
第8章 结论及建议第84-86页
    8.1 结论第84-85页
    8.2 建议第85-8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6-97页
致谢第97-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J省交通集成平台的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PPA1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影响上皮性卵巢癌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