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帕金森病中氧化应激产生的机制 | 第11-13页 |
| ·脑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 | 第11页 |
| ·抗氧化系统的缺陷 | 第11-12页 |
| ·神经毒素与帕金森病 | 第12页 |
| ·线粒体机能障碍 | 第12-13页 |
| ·帕金森病中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 | 第13-15页 |
| ·帕金森病中的细胞凋亡 | 第13页 |
| ·细胞凋亡的相关通路 | 第13-15页 |
| ·帕金森病中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15页 |
| ·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 | 第15页 |
| ·6-OH多巴胺(6-OHDA) | 第15-16页 |
| ·鱼藤酮(rotenone) | 第16页 |
| ·中药五味子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五味子的化学成分 | 第16-18页 |
| ·味子的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 ·五味子醇甲研究进展 | 第19页 |
|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2 五味子醇甲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1-31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1-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 ·溶液配制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细胞培养 | 第23页 |
| ·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23页 |
| ·五味子醇甲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 第23页 |
| ·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第23-24页 |
|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漏出率的测定 | 第24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4页 |
| ·实验结果 | 第24-29页 |
| ·帕金森细胞模型中MPP~+对PC12细胞损伤剂量和时间的关系 | 第24-26页 |
| ·味子醇甲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味子醇甲对MPP~+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五味子醇甲对细胞LDH溢出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3 五味子醇甲对帕金森细胞模型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 第31-48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1-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实验设备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 ·细胞培养 | 第32-33页 |
| ·五味子醇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的考察 | 第33页 |
| ·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检测 | 第33页 |
| ·细胞内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变化的检测 | 第33-34页 |
| ·细胞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 ·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检测 | 第34-35页 |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eednitrieoxidesytnhase,iNOS)活力的检测 | 第35页 |
| ·Caspase-3酶的活性变化测定 | 第35-36页 |
| ·MAPKs信号通路的作用分析检测 | 第36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36页 |
| ·实验结果 | 第36-45页 |
| ·五味子醇甲不能直接清除DPPH自由基 | 第36-37页 |
| ·五味子醇甲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中ROS产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五味子醇甲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中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 ·五味子醇甲对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五味子醇甲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五味子醇甲对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力的影响 | 第42页 |
| ·五味子醇甲对Caspase-3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五味子醇甲对帕金森细胞模型中MAPK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55-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