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电磁防护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1 国外电磁防护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国内电磁防护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复杂电磁环境的分析和评估 | 第18-30页 |
2.1 复杂电磁环境的构成和分析 | 第18-19页 |
2.2 典型电磁脉冲及其特性分析 | 第19-26页 |
2.2.1 雷电电磁脉冲的特性 | 第19-22页 |
2.2.2 静电放电电磁脉冲的特性 | 第22页 |
2.2.3 高空核电磁脉冲的特性 | 第22-24页 |
2.2.4 高功率微波的特性 | 第24-26页 |
2.3 复杂电磁环境指标模型的确定 | 第26-27页 |
2.4 电磁环境复杂度等级的划分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电磁防护指标体系和电磁兼容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第30-46页 |
3.1 电磁防护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与电磁兼容的区别 | 第30-33页 |
3.2 总体性能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3.3 指标体系准则层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34-39页 |
3.3.1 电磁防护指标体系和电磁兼容指标体系共享指标分析 | 第35-36页 |
3.3.2 电磁防护指标体系独有指标的分析 | 第36-39页 |
3.4 指标体系子准则层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39-44页 |
3.4.1 电磁防护指标体系和电磁兼容指标体系共享指标分析 | 第39-42页 |
3.4.2 电磁防护指标体系独有指标分析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防护指标的分配 | 第46-58页 |
4.1 电磁防护指标分配的特点 | 第46-47页 |
4.2 电磁防护指标的分配 | 第47-57页 |
4.2.1 类比法 | 第47页 |
4.2.2 电磁防护和电磁兼容类比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47-51页 |
4.2.3 系统综合相似度的计算 | 第51-54页 |
4.2.4 电磁防护指标的敏度分析 | 第54-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8-60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5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1.基本情况 | 第66页 |
2.教育背景 | 第66页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