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以京石高铁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3 研究框架第16页
        1.4.4 本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1.5 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1.5.1 高速铁路的概念及特征第17页
        1.5.2 城市空间的概念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及相关理论第18-24页
    2.1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和现状第18-20页
    2.2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和现状第20-21页
    2.3 交通与城市发展理论第21-22页
        2.3.1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影响的理论第21-22页
        2.3.2 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理论第22页
    2.4 城市聚集理论第22页
    2.5 站点综合开发和ROD理论第22-23页
    2.6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分析框架第24-33页
    3.1 站点周边地区层面第24-26页
        3.1.1 高铁站点与城市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第24-25页
        3.1.2 高铁站点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25-26页
    3.2 城市层面第26-29页
        3.2.1 高铁对城市人口与就业的影响第26页
        3.2.2 高铁对经济与产业的影响第26-27页
        3.2.3 高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第27-29页
    3.3 区域层面第29-32页
        3.3.1 高铁对经济方面的影响第29页
        3.3.2 高铁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第29-32页
        3.3.3 高铁对城市群职能结构的影响第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京石高铁对站区和城市层面空间的影响第33-61页
    4.1 京石客运专线概况第33-34页
    4.2 沿线站点城市介绍第34-38页
        4.2.1 城市规模分析第34-35页
        4.2.2 城市首位度分析第35页
        4.2.3 综合评价第35-36页
        4.2.4 城市概况及规划第36-38页
    4.3 沿线站点总体分析第38-39页
    4.4 数据的获取第39-40页
    4.5 站点周边地区层面第40-49页
        4.5.1 高铁客流特征第40-41页
        4.5.2 高铁站点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41-46页
        4.5.3 站区衔接的评价第46-48页
        4.5.4 高铁站点对站区产业的影响第48-49页
    4.6 站点周边地区层面发展策略第49-50页
    4.7 城市层面第50-58页
        4.7.1 高铁对沿线城市人口的影响第50-52页
        4.7.2 高铁对城市内部人口的影响第52-54页
        4.7.3 高铁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第54-56页
        4.7.4 高铁对出行方式的影响第56-58页
    4.8 沿线站点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第58-59页
    4.9 城市层面发展策略第59页
    4.10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京石高铁对区域层面空间的影响第61-72页
    5.1 交通可达性指标第61页
    5.2 可达性模型的建立第61-64页
        5.2.1 模型的介绍第61-62页
        5.2.2 指标选取第62页
        5.2.3 相关计算方法第62-63页
        5.2.4 引力模型第63-64页
    5.3 可达性指标计算第64-68页
        5.3.1 有利平均旅行时间模型计算第64-67页
        5.3.2 引力模型计算第67-68页
    5.4 高铁对沿线区域的影响分析第68-70页
    5.5 区域层面发展策略第70页
    5.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72-74页
    6.1 主要结论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录第79-8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爪型干式真空泵的优化设计
下一篇:复杂结构件几何参数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