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概述 | 第12-18页 |
1.1.1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1.2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1.1.3 植物代谢组学的应用与面临的挑战 | 第17-18页 |
1.2 植物激素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1 植物激素的结构与功能 | 第18-19页 |
1.2.2 植物激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植物游离氨基酸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植物游离氨基酸结构与功能 | 第20-21页 |
1.3.2 植物游离氨基酸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茉莉酸对拟南芥代谢组的影响 | 第22-26页 |
1.4.1 茉莉酸的功能 | 第22页 |
1.4.2 茉莉酸的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 | 第22-24页 |
1.4.3 茉莉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OPR3 | 第24-25页 |
1.4.4 茉莉酸与植物次生代谢 | 第25-26页 |
1.5 玉米驯化过程的代谢组变异与代谢组的遗传连锁分析 | 第26-28页 |
1.5.1 玉米的驯化 | 第26-27页 |
1.5.2 代谢组变异与代谢组的遗传连锁分析 | 第27-2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0-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0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1-40页 |
2.2.1 植物材料培养 | 第31页 |
2.2.2 茉莉酸甲酯处理 | 第31页 |
2.2.3 代谢物的提取 | 第31-33页 |
2.2.4 代谢物分析的仪器方法 | 第33-35页 |
2.2.5 代谢物分析的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2.2.6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第36-38页 |
2.2.7 植物总蛋白提取与定量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0-46页 |
3.1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0-43页 |
3.1.1 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40页 |
3.1.2 同位素内标的使用 | 第40-42页 |
3.1.3 仪器分析方法的优化 | 第42-43页 |
3.2 方法的验证 | 第43-44页 |
3.3 方法的应用 | 第44-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植物游离氨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6-56页 |
4.1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6-50页 |
4.1.1 植物游离氨基酸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46-48页 |
4.1.2 仪器分析方法的优化 | 第48-50页 |
4.2 方法的验证 | 第50-53页 |
4.3 方法的应用 | 第53-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使用代谢组学研究茉莉酸对拟南芥代谢组的影响 | 第56-80页 |
5.1 代谢物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6-58页 |
5.2 数据预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8-61页 |
5.3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分类与通路分析 | 第61-69页 |
5.4 重要代谢通路的分析 | 第69-76页 |
5.4.1 硫代葡萄糖苷和色氨酸代谢 | 第69-71页 |
5.4.2 脂类代谢 | 第71-74页 |
5.4.3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与小肽 | 第74-76页 |
5.5 硫代葡萄糖苷、色氨酸与α-亚麻酸代谢通路重要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76-79页 |
5.6 讨论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玉米驯化过程的代谢组分析 | 第80-90页 |
6.1 玉米与大刍草存在代谢组差异 | 第80-82页 |
6.1.1 玉米与大刍草代谢组的统计分析 | 第80-81页 |
6.1.2 玉米与大刍草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 第81-82页 |
6.2 玉米与大刍草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代谢组分析 | 第82-85页 |
6.2.1 数据质量评价与统计分析 | 第82-83页 |
6.2.2 重组自交系群体代谢物的鉴定与通路分析 | 第83-85页 |
6.3 苯并噁唑嗪酮类物质的结构解析 | 第85-89页 |
6.4 讨论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6页 |
附录 | 第106-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