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本文使用的主要符号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整体结构件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变形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7-18页 |
1.2.2 加工变形控制策略研究 | 第18-19页 |
1.2.3 变形控制措施在保证整体结构件制造精度的局限性分析 | 第19-21页 |
1.2.3.1 基础制造技术相对滞后对整体结构件制造精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2 航空整体结构件自身特点导致加工变形的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1.3 变形形态与校正的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1.3.1 变形的分类 | 第21-22页 |
1.3.2 校正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1.4 变形校正理论与校正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1.4.1 变形校正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1.4.2 变形校方法 | 第25-28页 |
1.4.2.1 变形校正确定的两种原则 | 第25-26页 |
1.4.2.2 变形校正方法分析 | 第26-28页 |
1.5 航空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及校正特点分析 | 第28-31页 |
1.5.1 典型航空整体结构件数控加工变形特点 | 第28-30页 |
1.5.2 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变形的校正特点 | 第30-31页 |
1.6 论文研究的目标、意义和总体框架 | 第31-34页 |
1.6.1 研究工作的意义和目标 | 第31-32页 |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6.3 论文结构 | 第33-34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U型截面工件压点式弯曲变形校正理论研究 | 第35-52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弯曲变形特征参数的确定 | 第35-37页 |
2.2.1 基于反求思想变形零件特征曲线的构建 | 第35-37页 |
2.2.2 基于特征曲线曲率分析的支点位置的确定 | 第37页 |
2.2.3 弯曲变形量的定量分析 | 第37页 |
2.3 弹塑性弯曲力学模型 | 第37-39页 |
2.3.1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 第37-38页 |
2.3.2 简单弹塑性弯曲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38-39页 |
2.4 弯曲变形校正基本曲率关系的建立 | 第39页 |
2.5 弯曲变形校正曲率与校正弯矩之间关系的建立 | 第39-41页 |
2.6 U型截面工件弯曲变形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41-46页 |
2.6.1 U型截面相关参数的计算 | 第41页 |
2.6.2 弯曲变形应变沿高度方向分布特性分析 | 第41-42页 |
2.6.3 U型截面工件弹塑性弯曲方程的建立 | 第42-45页 |
2.6.4 U型截面工件校正时操作参数的计算 | 第45-46页 |
2.7 实例分析 | 第46-48页 |
2.8 U型截面工件不同变形情况弯曲方程的建立 | 第48-50页 |
2.8.1 翼缘和底板均有部分区域发生塑性变形校正弯曲方程的建立 | 第48-49页 |
2.8.2 底板全部进入塑性变形区校正方程的建立 | 第49-50页 |
2.9 横向载荷作用下弯曲变形校正特点分析 | 第50-51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隔框类整体结构件弯曲变形校正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52-71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基于有限元技术变形校正研究的力学基础 | 第52-58页 |
3.2.1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处理方法 | 第52-54页 |
3.2.2 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弹塑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54-58页 |
3.2.2.1 屈服准则 | 第54-55页 |
3.2.2.2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 第55-57页 |
3.2.2.3 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求解方法 | 第57-58页 |
3.3 变形校正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试验验证 | 第58-62页 |
3.3.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58-59页 |
3.3.2 工件材料特性 | 第59页 |
3.3.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3.3.4 有限元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60-62页 |
3.4 基于二分法原理校正参数的有限元计算 | 第62-63页 |
3.5 载荷形式对弯曲校形校正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63-67页 |
3.5.1 校形载荷的施加原则 | 第63-64页 |
3.5.2 校正载荷对变形校正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64-67页 |
3.5.2.1 不同校形载荷对尺寸精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3.5.2.2 校正载荷对校正区域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66-67页 |
3.6 多弯曲点变形校正 | 第67-68页 |
3.6.1 多弯曲点变形校正方法 | 第67-68页 |
3.6.2 分步校正多弯曲点工件实例分析 | 第68页 |
3.7 基于有限元仿真技术的隔框零件校形规律性分析 | 第68-7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扭转变形校正技术研究 | 第71-87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扭转变形校正的理论基础 | 第71-74页 |
4.2.1 扭转变形校正的基本假设 | 第71-73页 |
4.2.2 薄壁工件约束扭转时的内力特点及截面应力与扭转角的求解 | 第73-74页 |
4.3 扭转变形识别及变形量测量 | 第74-76页 |
4.3.1 扭转变形量的直接测量方法 | 第74-75页 |
4.3.2 基于反求思想的扭转变形的识别和量值确定 | 第75-76页 |
4.4 扭转变形校正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 第76-81页 |
4.4.1 扭转变形校正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 | 第76-77页 |
4.4.2 不同结构特点扭转变形分析 | 第77-81页 |
4.4.2.1 刚周边假设验证 | 第77-79页 |
4.4.2.2 基于有限元计算的扭转变形特性分析 | 第79-81页 |
4.5 隔框零件变形校正有限元分析 | 第81-84页 |
4.5.1 典型隔框零件的扭转变形校正特点 | 第82-83页 |
4.5.2 典型隔框零件变形校正规律性分析 | 第83-84页 |
4.6 弯扭组合变形的校正 | 第84-86页 |
4.6.1 拉扭校正 | 第85页 |
4.6.2 弯扭组合变形的分步校正方法 | 第85-8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残余应力对工件加工变形及变形校正影响研究 | 第87-101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残余应力对矩形截面工件加工变形影响的预测分析 | 第88-92页 |
5.2.1 剥层产生加工变形的理论求解 | 第88-91页 |
5.2.2 剥层引起加工变形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91-92页 |
5.3 残余应力对隔框类零件加工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92-94页 |
5.3.1 残余应力对隔框零件加工变形影响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92-94页 |
5.3.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加工过程的模拟实施 | 第92-93页 |
5.3.1.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5.3.2 残余应力对隔框零件加工变形影响的试验验证 | 第94页 |
5.4 残余应力对隔框零件变形校正参数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第94-96页 |
5.5 影响变形零件校正后残余应力分布因素分析 | 第96-99页 |
5.5.1 校正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分析 | 第96-97页 |
5.5.2 校正压下量对校正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97-98页 |
5.5.3 工件初始内部应力对校正后残余应力大小与分布的影响 | 第98-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安全校正理论研究 | 第101-118页 |
6.1 引言 | 第101-102页 |
6.2 U型截面工件极限校正载荷的计算方法 | 第102-103页 |
6.3 工程应用中校正极限载荷的确定准则 | 第103-109页 |
6.3.1 二倍弹性斜率法(TES)极限载荷的确定准则 | 第104页 |
6.3.2 切线交点(TI)极限载荷确定准则 | 第104-105页 |
6.3.3 不同准则极限载荷确定的唯一性分析 | 第105-109页 |
6.3.3.1 TES法极限载荷确定的结构相关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6.3.3.2 IT法确定极限载荷特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6.3.3.3 隔框零件极限载荷确定标准 | 第108-109页 |
6.4 残余应力对安全校正载荷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6.4.1 残余应力与外加载荷祸合作用分析 | 第109-111页 |
6.4.2 残余应力对极限载荷影响的量值分析 | 第111-112页 |
6.5 典型隔框零件弯曲变形校正极限载荷的确定 | 第112-115页 |
6.5.1 粗加工后变形校正极限参数的确定 | 第113-114页 |
6.5.2 精加工后变形校正极限参数的确定 | 第114-115页 |
6.6 扭转变形校正极限载荷的确定 | 第115-11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7.1 结论 | 第118-119页 |
7.2 展望 | 第119-121页 |
附录振动技术在航空整体结构件变形校正中的应用 | 第121-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