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使用及其污染现状 | 第8-10页 |
1.1.1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性质及类别 | 第8页 |
1.1.2 国内外的生产及使用情况 | 第8-9页 |
1.1.3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污染的产生与现状 | 第9-10页 |
1.2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降解菌的种类 | 第10-11页 |
1.2.2 降解途径 | 第11-12页 |
1.2.3 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 | 第12-14页 |
1.3 氟乐灵环境行为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1 氟乐灵的简介 | 第14-15页 |
1.3.2 氟乐灵在新疆的使用现状 | 第15-20页 |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0-22页 |
1.4.1 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技术 | 第21-22页 |
第2章 氟乐灵降解菌的筛选、分离与鉴定 | 第22-33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2.1 土壤样品 | 第22页 |
2.2.2 试剂与药品 | 第22-23页 |
2.2.3 培养基 | 第23页 |
2.2.4 供试仪器 | 第23页 |
2.2.5 降解菌株的分离纯化与筛选 | 第23-24页 |
2.2.6 降解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 | 第24-26页 |
2.2.7 降解菌基因型特征鉴定 | 第26-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3.1 氟乐灵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29-30页 |
2.3.2 菌株D8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30页 |
2.3.3 降解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的研究 | 第30-32页 |
2.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3章 菌株D8对氟乐灵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33-42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3.2.1 试剂与样品 | 第33页 |
3.2.2 培养基 | 第33页 |
3.2.3 供试仪器 | 第33页 |
3.2.4 氟乐灵的提取 | 第33-34页 |
3.2.5 降解能力测定 | 第34页 |
3.2.6 降解特性研究 | 第34-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3.1 氟乐灵浓度与吸光度的拟合方程 | 第36页 |
3.3.2 培养时间对菌株D8的生长和降解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温度对菌株D8的生长及降解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氟乐灵的起始浓度对菌株D8的降解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 第38页 |
3.3.5 pH对D8的降解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6 接种量对菌株D8的生长及降解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7 不同氮源对菌株D8生长及降解率的影响 | 第40页 |
3.3.8 氮源浓度对菌株D8生长及降解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4章 降解产物的鉴定和降解途径分析 | 第42-51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4.2.1 菌种 | 第42页 |
4.2.2 培养基 | 第42页 |
4.2.3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4.2.4 仪器设备 | 第42页 |
4.2.5 种子液的制备 | 第42-43页 |
4.2.6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3页 |
4.2.7 降解产物的提取 | 第43页 |
4.2.8 测试条件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4.3.1 基于HPLC-MS对氟乐灵降解产物的分析 | 第44-48页 |
4.3.2 蜡状芽孢杆菌降解氟乐灵的降解途径分析 | 第48-50页 |
4.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6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1.1 氟乐灵降解菌株的分离、纯化和筛选 | 第51页 |
5.1.2 菌株D8对氟乐灵降解特性的分析 | 第51页 |
5.1.3 菌株D8降解氟乐灵的降解产物的分析 | 第51-52页 |
5.1.4 菌株D8降解氟乐灵的可能降解途径的推测 | 第52页 |
5.2 讨论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