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生活理念的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1.2. 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4.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2章 古村现状、相关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第13-30页 |
2.1. 古村落的现状 | 第13-16页 |
2.1.1. 现状概述 | 第13-15页 |
2.1.2. 小结 | 第15-16页 |
2.2. 古村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2.2.1. 古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 | 第16-17页 |
2.2.2. 古村落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 第17-19页 |
2.2.3. 小结 | 第19页 |
2.3. 慢生活的研究 | 第19-25页 |
2.3.1. 慢生活的释义 | 第19页 |
2.3.2. 慢生活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1页 |
2.3.3. 慢生活的类型 | 第21-23页 |
2.3.4. 慢生活的人群 | 第23-24页 |
2.3.5. 关于慢生活的研究 | 第24-25页 |
2.3.6. 小结 | 第25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4.1. 多样性与活力 | 第25-26页 |
2.4.2. 图底关系理论 | 第26-27页 |
2.4.3. 城市意象理论 | 第27-28页 |
2.4.4. 场所精神理论 | 第28页 |
2.4.5. 视觉效果分析 | 第28页 |
2.4.6. 类型学理论 | 第28-29页 |
2.4.7.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古村落与慢生活的契合 | 第30-34页 |
3.1. 契合点 | 第30-33页 |
3.1.1. 山幽路辟,地偏心远 | 第30页 |
3.1.2. 尺度宜人,小而有序 | 第30-31页 |
3.1.3. 竹篱瓦舍,古色古香 | 第31-32页 |
3.1.4. 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 第32页 |
3.1.5.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 第32-33页 |
3.2.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基于慢生活理念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 | 第34-47页 |
4.1. 慢生活综合体理念 | 第34-40页 |
4.1.1. 概念与结构框架 | 第34-35页 |
4.1.2. 构成要素 | 第35-36页 |
4.1.3. 功能业态 | 第36-40页 |
4.2. 慢生活综合体空间形态 | 第40-45页 |
4.2.1. 品质属性的需求 | 第40页 |
4.2.2. 改造策略 | 第40-45页 |
4.3. 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石舍村慢生活综合体的保护与更新 | 第47-63页 |
5.1. 石舍村概况 | 第47-48页 |
5.2. 石舍村慢生活综合体的构架 | 第48-49页 |
5.3. 主中心保护与更新 | 第49-60页 |
5.3.1. 石舍老村的分析研究 | 第49-54页 |
5.3.2. 石舍老村空间形态的改造 | 第54-60页 |
5.4. 副中心、拓展区域的建设 | 第60-63页 |
5.4.1. 设计理念分析 | 第60页 |
5.4.2. 设计方案介绍 | 第60-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4页 |
6.1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