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 1 血管内皮功能概述 | 第12-16页 |
| 1.1 血管内皮的生理 | 第12-13页 |
| 1.2 血管内皮损伤 | 第13-14页 |
| 1.3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与临床 | 第14-15页 |
| 1.4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方法 | 第15页 |
| 1.5 血管舒张的形式 | 第15页 |
| 1.6 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检测 | 第15-16页 |
|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第16-17页 |
| 2.1 冠心病定义 | 第16页 |
| 2.2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 第16页 |
| 2.3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 第16页 |
| 2.4 冠心病的西医治疗 | 第16-17页 |
| 3.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第17页 |
| 3.1 病因病机 | 第17页 |
| 3.2 辩证论治 | 第17页 |
| 4. 血管内皮损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第17-21页 |
| 4.1 内皮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 | 第17-18页 |
| 4.2 内皮损伤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 第18-19页 |
| 4.3 内皮损伤与PCI术后无复流 | 第19-20页 |
| 4.4 内皮损伤与支架内再狭窄 | 第20-21页 |
| 5. 血管内皮损伤的西医治疗 | 第21-23页 |
| 5.1 基础治疗 | 第21页 |
| 5.2 替代治疗 | 第21页 |
| 5.3 基因治疗 | 第21-22页 |
| 5.4 硝酸酯类药物 | 第22页 |
| 5.5 抗氧化剂 | 第22页 |
| 5.6 降脂药 | 第22页 |
| 5.7 促红细胞生成素 | 第22页 |
| 5.8 RAS系统抑制剂 | 第22-23页 |
| 6. 血管内皮损伤的中药治疗 | 第23-25页 |
| 6.1 调节血管内皮分泌活性物质 | 第23页 |
| 6.2 抗氧化 | 第23-24页 |
| 6.3 抑制细胞凋亡 | 第24页 |
| 6.4 降脂 | 第24页 |
| 6.5 抑制粘附 | 第24页 |
| 6.6 改善高凝、抗血栓 | 第24页 |
| 6.7 调控基因表达 | 第24-25页 |
| 6.8 调节离子通道 | 第2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 第二部分:临床调查 | 第30-46页 |
| 前言 | 第30页 |
| 临床资料 | 第30-33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 2 受试对象 | 第30-32页 |
| 2.1 受试对象来源 | 第30-31页 |
| 2.2 诊断标准 | 第31页 |
| 2.3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 2.4 排除标准 | 第31-32页 |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3.1 一般资料 | 第32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4 数据整理和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 4.1 数据整理 | 第32页 |
| 4.2 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 结果 | 第33-38页 |
| 1 基本情况 | 第33页 |
| 2 对照组与CHD组FMD值比较 | 第33-34页 |
| 3 冠心病伴不同合并症FMD值比较 | 第34页 |
| 4 冠心病家族史者FMD值与无家族史者、对照组比较 | 第34-35页 |
| 5 冠脉病变支数与FMD值关系 | 第35页 |
| 6 不同性别FMD值比较 | 第35页 |
| 7 有/无吸烟史者FMD值对比 | 第35-36页 |
| 8 冠心病各证型所占比例 | 第36-37页 |
| 9 不同证型冠心病FMD值比较 | 第37-38页 |
| 10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前后FMD值比较 | 第38页 |
| 讨论 | 第38-43页 |
| 1 研究结果总结 | 第38-39页 |
| 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 结论 | 第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录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