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江西省乐安县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第11页 |
1.1.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生态安全 | 第11-12页 |
1.1.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生态适宜性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耕地后备资源 | 第17页 |
2.1.2 生态安全 | 第17页 |
2.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7-18页 |
2.2.3 生态经济理论 | 第18页 |
2.2.4 土地稀缺理论 | 第18-19页 |
2.3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19-23页 |
2.3.1 单元划分 | 第19页 |
2.3.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19-20页 |
2.3.3 评价模型 | 第20-23页 |
3 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 第23-57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页 |
3.1.3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3-24页 |
3.2 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及空间布局 | 第24-27页 |
3.2.1 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数量 | 第24-25页 |
3.2.2 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 | 第25-27页 |
3.3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 第27-30页 |
3.3.1 评价影响因素 | 第27页 |
3.3.2 评价因子的解释 | 第27-29页 |
3.3.3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 | 第29-30页 |
3.4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0-31页 |
3.5 评价集划分标准 | 第31-32页 |
3.5.1 评价指标分级 | 第31-32页 |
3.5.2 适宜性等级划分 | 第32页 |
3.6 单个评价指标分析 | 第32-44页 |
3.6.1 生态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32-36页 |
3.6.2 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36-41页 |
3.6.3 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41-44页 |
3.7 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4-57页 |
3.7.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安全性分析 | 第44-47页 |
3.7.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自然适宜性分析 | 第47-50页 |
3.7.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经济适宜性分析 | 第50-53页 |
3.7.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综合适宜性评价 | 第53-57页 |
4 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区 | 第57-61页 |
4.1 开发利用分区原则 | 第57页 |
4.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7页 |
4.1.2 效益最大化原则 | 第57页 |
4.1.3 循序渐进发展原则 | 第57页 |
4.2 开发利用分区 | 第57-59页 |
4.2.1 近期开发区 | 第58页 |
4.2.2 中期开发区 | 第58页 |
4.2.3 远期开发区 | 第58-59页 |
4.3 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保障措施 | 第59-6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