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临空经济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1.2.1 临空经济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2.2 临空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 第18-25页 |
2.1 临空经济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 临空经济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0页 |
2.2 支线机场的内涵 | 第20-22页 |
2.2.1 支线机场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支线机场的分类 | 第21-22页 |
2.3 我国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的发展特点研究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发展的背景研究 | 第25-31页 |
3.1 支线航空潜力提升,提供了发展基础。 | 第25-26页 |
3.1.1 机场建设分工不断完善 | 第25-26页 |
3.1.2 支线航空运营潜力逐渐提升 | 第26页 |
3.2 区域经济不断优化,提供了经济动力。 | 第26-28页 |
3.2.1 区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 第26页 |
3.2.2 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节奏加快 | 第26-27页 |
3.2.3 区域协调发展对临空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 第27-28页 |
3.3 政府逐渐重视,提供了政策保障。 | 第28-31页 |
3.3.1 临空经济区规划受到高度重视 | 第29页 |
3.3.2 临空产业获得政策扶持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发展路径概述 | 第31-39页 |
4.1 引进临空产业,稳步式发展路径 | 第31-33页 |
4.1.1 路径概述 | 第31-32页 |
4.1.2 发展模式 | 第32-33页 |
4.2 创新传统产业,更新式发展路径 | 第33-35页 |
4.2.1 路径概述 | 第33-34页 |
4.2.2 发展模式 | 第34-35页 |
4.3 大项目带动,跳跃式发展路径 | 第35-36页 |
4.3.1 路径概述 | 第35-36页 |
4.3.2 发展模式 | 第36页 |
4.4 依托环境资源,特色化发展路径 | 第36-39页 |
4.4.1 路径概述 | 第37页 |
4.4.2 发展模式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我国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路径选择研究 | 第39-48页 |
5.1 我国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41页 |
5.1.1 条件优势要素 | 第39页 |
5.1.2 生产优势要素 | 第39-40页 |
5.1.3 产品优势要素 | 第40-41页 |
5.2 我国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第41-43页 |
5.2.1 选取指标因子 | 第41页 |
5.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1-42页 |
5.2.3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层次权重排序 | 第42-43页 |
5.3 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分析和结论 | 第43-46页 |
5.3.1 引进临空产业,稳步式发展 | 第43-44页 |
5.3.2 创新传统产业,更新式发展 | 第44-45页 |
5.3.3 大项目带动,跳跃式发展 | 第45页 |
5.3.4 依托环境资源,特色化发展 | 第45-46页 |
5.4 我国支线机场地区临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5.4.1 合理规划,形成合理的组织模式 | 第46页 |
5.4.2 科学选择产业,保证产业结构不断演进 | 第46-47页 |
5.4.3 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市场发展环境 | 第47页 |
5.4.4 注重研发环节,引领产业高端化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8-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