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选题思路 | 第12-13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问题导向和理论导向相结合 | 第15页 |
1.3.2 文献查阅和实际调研相结合 | 第15-16页 |
1.3.3 历史归纳和逻辑演绎相结合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8-20页 |
2.1.1 乡村 | 第18页 |
2.1.2 工业用地 | 第18-19页 |
2.1.3 乡村工业用地 | 第19页 |
2.1.4 精明收缩 | 第19页 |
2.1.5 城乡一体化 | 第19-20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2.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21-23页 |
2.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23页 |
2.3 理论工具选择 | 第23-27页 |
2.3.1 城乡关系理论 | 第23-24页 |
2.3.2 精明收缩理论 | 第24-25页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的发展演变 | 第28-42页 |
3.1 苏南乡村用地发展演变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3.1.1 内生基础因素 | 第29-30页 |
3.1.2 市场引导因素 | 第30-31页 |
3.1.3 政策控制因素 | 第31页 |
3.2 苏南模式盛行时期:工业用地无序扩张 | 第31-34页 |
3.2.1 市场引导因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第31-33页 |
3.2.2 政策控制因素:“两田制”助推工业发展 | 第33页 |
3.2.3 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村域为主的无序分散 | 第33-34页 |
3.3 新苏南模式开创时期:工业用地集约发展 | 第34-37页 |
3.3.1 市场引导因素:乡镇企业改制及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 第34-35页 |
3.3.2 政策控制因素: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工业用地集聚 | 第35-36页 |
3.3.3 工业用地形态结构:以镇域为主的有序集约 | 第36-37页 |
3.4 转型发展时期:工业用地逐步收缩 | 第37-41页 |
3.4.1 市场引导因素: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 第37-39页 |
3.4.2 政策控制因素:“三集中”、“增减挂钩”促使工业用地集中进园 | 第39-41页 |
3.4.3 工业用地形态结构:以市域为主的合理集聚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苏南乡村工业用地收缩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42-50页 |
4.1 转型发展时期的宏观发展背景 | 第42-44页 |
4.1.1 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42-43页 |
4.1.2 农业供给侧改革 | 第43-44页 |
4.2 苏南乡村工业用地收缩化发展趋势 | 第44-45页 |
4.2.1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要求 | 第44页 |
4.2.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外在需求 | 第44-45页 |
4.2.3 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 第45页 |
4.3 苏南乡村工业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8页 |
4.3.1 工业企业完全退出存在现实困境 | 第45-46页 |
4.3.2 工业产业现状与发展需求错配 | 第46页 |
4.3.3 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现象突出 | 第46-47页 |
4.3.4 工业用地调整优化进程缓慢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精明收缩策略 | 第50-67页 |
5.1 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精明收缩理念 | 第50-52页 |
5.1.1 精明收缩理念的探索 | 第50-51页 |
5.1.2 精明收缩下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的发展趋势 | 第51-52页 |
5.2 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精明收缩对策 | 第52-61页 |
5.2.1 工业企业的退出:适度化与渐进化相结合 | 第52-55页 |
5.2.2 工业企业的转型:涉农化转型与产业升级 | 第55-56页 |
5.2.3 工业用地模式的转变:用地“聚”而“合” | 第56-59页 |
5.2.4 工业用地调整优化:精细化“去库存” | 第59-61页 |
5.3 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精明收缩保障措施 | 第61-66页 |
5.3.1 工业企业腾退保障机制 | 第61-63页 |
5.3.2 工业企业转型激励机制 | 第63-64页 |
5.3.3 工业用地集聚保障机制 | 第64页 |
5.3.4 工业用地调整优化保障机制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苏州市杨文头村工业用地精明收缩策略 | 第67-77页 |
6.1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新区杨文头村概述 | 第67-69页 |
6.1.1 杨文头村当前基本情况 | 第67-68页 |
6.1.2 精明收缩与杨文头村的发展 | 第68-69页 |
6.2 杨文头村工业用地空间特征 | 第69-72页 |
6.2.1 杨文头村现状工业用地的主要特征 | 第69-71页 |
6.2.2 杨文头村工业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1-72页 |
6.3 杨文头村工业用地精明收缩对策 | 第72-76页 |
6.3.1 工业企业腾退适度渐进化 | 第72-73页 |
6.3.2 工业企业涉农化转型与产业融合 | 第73-74页 |
6.3.3 工业用地集聚与功能复合 | 第74-75页 |
6.3.4 工业用地复垦优先,适度培育涉农产业 | 第75-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7.2 研究创新 | 第78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图表目录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