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2-14页 |
1.2.2 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4-17页 |
1.2.3 耕层调控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4 灌溉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8页 |
1.2.5 光热等气候资源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6 收获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2-23页 |
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第23页 |
2.3 测定项目 | 第23-26页 |
2.3.1 土壤理化性状 | 第23页 |
2.3.2 玉米植株生长生理指标 | 第23-25页 |
2.3.3 光合生理指标 | 第25页 |
2.3.4 植株干物质及氮素积累 | 第25页 |
2.3.5 产量及考种 | 第25页 |
2.3.6 指标计算 | 第25-26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4页 |
3.1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环境 | 第28-31页 |
3.1.1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 第28-29页 |
3.1.2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氮积累量 | 第29-31页 |
3.2 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的光合生理指标 | 第31-34页 |
3.2.1 不同栽培模式夏玉米叶面积指数 | 第31-32页 |
3.2.2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夏玉米叶片SPAD值 | 第32-33页 |
3.2.3 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的叶片光合生理 | 第33-34页 |
3.3 不同年份不同处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特性 | 第34-39页 |
3.3.1 各时期夏玉米干物质量在不同器官中的积累和分配 | 第34-36页 |
3.3.2 各时期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特性及花后干物质转运 | 第36-37页 |
3.3.3 籽粒灌浆速率 | 第37-39页 |
3.4 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的产量及产量因素 | 第39-40页 |
3.5 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 | 第40-43页 |
3.5.1 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植株各器官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 | 第40-42页 |
3.5.2 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 | 第42-43页 |
3.6 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施氮肥的经济效益 | 第43-44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4-50页 |
4.1 讨论 | 第44-48页 |
4.1.1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2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3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4 不同栽培模式下夏玉米施氮肥经济效果分析 | 第47-48页 |
4.2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