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山等跳科系统分类及桃树林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1.1 等跳科简介 | 第11-12页 |
1.2 等跳科的形态特征 | 第12-15页 |
1.2.1 角后器 | 第12页 |
1.2.2 小眼 | 第12页 |
1.2.3 口 | 第12-13页 |
1.2.4 触角 | 第13页 |
1.2.5 足 | 第13页 |
1.2.6 腹管 | 第13页 |
1.2.7 握弹器 | 第13页 |
1.2.8 弹器 | 第13-14页 |
1.2.9 生殖板 | 第14页 |
1.2.10 肛区 | 第14页 |
1.2.11 臀刺 | 第14页 |
1.2.12 毛序 | 第14-15页 |
1.2.13 体表 | 第15页 |
1.3 中国等跳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页 |
1.4 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地概括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材料 | 第17页 |
2.1.1 等跳科昆虫 | 第17页 |
2.1.2 土壤动物 | 第17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23页 |
2.2.1 小白山地区等跳科的系统分类 | 第17-21页 |
2.2.2 小白山桃树林土壤动物多样性 | 第21-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4页 |
3.1 小白山地区等跳科的描述 | 第23-49页 |
3.1.1 德跳属 | 第23-28页 |
3.1.2 符跳属 | 第28-33页 |
3.1.3 裔符跳属 | 第33-35页 |
3.1.4 等节跳属 | 第35-44页 |
3.1.5 图跳属 | 第44-49页 |
3.2 小白山桃树林土壤动物多样性 | 第49-54页 |
3.2.1 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 | 第49-51页 |
3.2.2 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第51-52页 |
3.2.3 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 第52-53页 |
3.2.4 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4.1 小白山地区等跳科系统分类 | 第54页 |
4.2 小白山桃树林土壤动物多样性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