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1.1 摆线铣削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页 |
1.1.2 摆线铣削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材料去除率MRR稳定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摆线铣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进给速度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16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摆线参数化模型建立与刀轨分析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摆线刀轨的数学模型 | 第18-22页 |
2.2.1 恒半径摆线刀轨的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2.2 变半径摆线刀轨的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2.2.3 摆线刀轨的加工效率与冗余分析 | 第20-22页 |
2.3 变半径摆线刀轨的参数化模型 | 第22-27页 |
2.3.1 变半径摆线参数化模型 | 第22-24页 |
2.3.2 基于步距(S)稳定与径向切深(Rdc)稳定的变半径摆线生成策略 | 第24-27页 |
2.4 摆线刀轨规划分析 | 第27-30页 |
2.4.1 摆线刀轨连接分析 | 第27-28页 |
2.4.2 摆线刀轨连接规划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进给速度离线预测优化策略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进给速度优化意义与策略分析 | 第32-35页 |
3.3 基于材料去除率模型的进给速度预测优化策略 | 第35-39页 |
3.3.1 刀轨离散 | 第35页 |
3.3.2 离散刀轨加工参数计算 | 第35-36页 |
3.3.3 进给速度正向优化 | 第36-37页 |
3.3.4 进给速度反向优化 | 第37-39页 |
3.3.5 优化策略小结 | 第39页 |
3.4 基于切削力模型的进给速度离线预测优化策略 | 第39-40页 |
3.4.1 基于切削力模型策略分析 | 第39-40页 |
3.4.2 基于切削力模型策略实施方案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CAM功能插件程序设计及实现 | 第42-5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变半径摆线刀轨功能实现 | 第42-51页 |
4.2.1 CAM模块总体功能实现 | 第42-43页 |
4.2.2 基于Matlab的Voronoi图算法实现 | 第43-45页 |
4.2.3 中心轨迹点筛选 | 第45-47页 |
4.2.4 中心轨迹点排序与端点查找 | 第47-48页 |
4.2.5 变半径摆线刀轨生成 | 第48-50页 |
4.2.6 摆线切削参数计算 | 第50-51页 |
4.3 速度优化功能实现 | 第51-54页 |
4.3.1 获取刀位点与切削参数 | 第51-52页 |
4.3.2 进给速度正向优化 | 第52页 |
4.3.3 进给速度反向优化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变半径摆线理论与速度优化策略实验研究 | 第56-74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实验平台搭建 | 第56-58页 |
5.3 变半径摆线对狭窄型腔适应性加工实验 | 第58-60页 |
5.3.1 实验一:狭窄连通图案型腔加工实验 | 第58-59页 |
5.3.2 实验二:汉字‘飞’图案型腔加工实验 | 第59页 |
5.3.3 本实验组小结 | 第59-60页 |
5.4 基于步距(S)稳定与基于径向切深(RDC)稳定的加工实验 | 第60-63页 |
5.4.1 实验三:S=0.74mm | 第60-61页 |
5.4.2 实验四:S=1.00mm | 第61-62页 |
5.4.3 实验五:Rdc=2.00mm | 第62-63页 |
5.4.4 本实验组小结 | 第63页 |
5.5 基于材料去除率模型速度优化的步距(S)稳定的加工实验 | 第63-65页 |
5.5.1 材料去除率模型 | 第63页 |
5.5.2 实验六:S=0.74mm | 第63-64页 |
5.5.3 实验七:S=1.00mm | 第64-65页 |
5.5.4 本实验组小结 | 第65页 |
5.6 基于切削力模型速度优化的步距(S)稳定的加工实验 | 第65-67页 |
5.6.1 切削力模型 | 第65-66页 |
5.6.2 实验八:S=0.74mm | 第66页 |
5.6.3 实验九:S=1.00mm | 第66-67页 |
5.6.4 本实验组小结 | 第67页 |
5.7 实验参数汇总与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5.7.1 实验参数汇总 | 第67-69页 |
5.7.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