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式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5页 |
2.2 合作经济理论 | 第15-16页 |
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6页 |
2.4 层次需求理论 | 第16-18页 |
3 农村集体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及存在的不足 | 第18-22页 |
3.1 农村集体养老保障模式中合作社式养老的概念 | 第18页 |
3.2 农村集体养老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3.2.1 五保制 | 第18-19页 |
3.2.2 敬老院制 | 第19页 |
3.2.3 合作社式养老 | 第19-20页 |
3.3 原有农村集体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3.3.1 集体养老保障政策不健全 | 第20页 |
3.3.2 集体养老保障标准较低 | 第20-21页 |
3.3.3 集体养老保障服务不全面 | 第21-22页 |
4 影响合作社式养老保障模式的供需因素分析 | 第22-27页 |
4.1 影响合作社式养老保障的需求因素 | 第22-24页 |
4.1.1 农村的老龄化趋势 | 第22页 |
4.1.2 农村道德因素 | 第22-23页 |
4.1.3 日常生活因素 | 第23页 |
4.1.4 医疗服务因素 | 第23页 |
4.1.5 精神照顾因素 | 第23-24页 |
4.2 影响合作社式养老保障的供给因素 | 第24-27页 |
4.2.1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4-25页 |
4.2.2 内部管理因素 | 第25-27页 |
5 合作社式养老保障的典型模式及可行性分析 | 第27-40页 |
5.1 益源养老模式的概念 | 第27-28页 |
5.2 益源养老模式的优势特征 | 第28-29页 |
5.2.1 强化了入社老人土地的养老功能 | 第28-29页 |
5.2.2 节约了入社老人养老的费用支出 | 第29页 |
5.2.3 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农村养老服务 | 第29页 |
5.2.4 保证了养老院充足的资金供给 | 第29页 |
5.3 益源养老模式的运行可行性分析 | 第29-32页 |
5.3.1“入社老人”作为需求主体的分析 | 第30-31页 |
5.3.2“益源合作社”作为供给主体的分析 | 第31-32页 |
5.3.3 益源养老模式运行的综合可行性分析 | 第32页 |
5.4 益源养老模式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 | 第32-38页 |
5.4.1“入社老人”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32-33页 |
5.4.2“益源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33-37页 |
5.4.3 益源养老模式经济效益的综合可行性分析 | 第37-38页 |
5.5 益源养老模式的社会效益评价 | 第38-39页 |
5.5.1 有利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 第38页 |
5.5.2 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 第38页 |
5.5.3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38-39页 |
5.6 益源养老模式的综合评价 | 第39-40页 |
6 推广合作社式养老保障模式的建议 | 第40-42页 |
6.1 政府方面 | 第40页 |
6.1.1 积极引导,制定激励机制 | 第40页 |
6.1.2 广做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 第40页 |
6.2 合作社方面 | 第40-41页 |
6.2.1 不断强化合作社经营管理活动 | 第40-41页 |
6.2.2 逐步增加养老保障的资金支出 | 第41页 |
6.3 养老院方面 | 第41-42页 |
6.3.1 重点加强养老院日常管理工作 | 第41页 |
6.3.2 进一步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 第41页 |
6.3.3 努力缩小养老服务待遇差异化 | 第41-42页 |
7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