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包理论的地震动合成及非平稳地震动模型建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小波理论发展 | 第9-10页 |
1.2.2 传统人工波合成研究 | 第10-11页 |
1.2.3 基于小波的人工波合成研究 | 第11-12页 |
1.2.4 功率谱模型研究 | 第12-14页 |
1.2.5 非平稳地震动模型研究 | 第14-15页 |
1.2.6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小波变换理论及人工波合成方法 | 第18-30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地震基本知识 | 第18-19页 |
2.2.1 地震波的定义 | 第18页 |
2.2.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18-19页 |
2.2.3 地震震级 | 第19页 |
2.3 傅立叶变换 | 第19-21页 |
2.4 小波变换 | 第21-25页 |
2.4.1 连续小波变换 | 第22-23页 |
2.4.2 离散小波变换 | 第23-24页 |
2.4.3 多分辨率分析 | 第24页 |
2.4.4 小波包变换 | 第24-25页 |
2.5 常用人工波合成方法 | 第25-28页 |
2.5.1 三角级数法 | 第25-26页 |
2.5.2 强度包络函数 | 第26-28页 |
2.5.3 传统合成方法缺陷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小波包理论的人工波合成方法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合成思路 | 第30-33页 |
3.2.1 频域能量分布 | 第32页 |
3.2.2 时域能量分布 | 第32-33页 |
3.2.3 总能量控制 | 第33页 |
3.3 理论推导 | 第33-34页 |
3.4 合成路线 | 第34-35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3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小波基函数与最优小波基选取 | 第48-6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常用小波基函数 | 第48-61页 |
4.3 最优小波基选取 | 第61-65页 |
4.3.1 各类小波基选取方法 | 第62页 |
4.3.2 小波基选取定性分析 | 第62-64页 |
4.3.3 小波基选取定量分析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基于小波包的地震动模型分析及定参 | 第66-94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功率谱模型与非平稳地震动模型 | 第66-69页 |
5.2.1 常用功率谱模型 | 第66-68页 |
5.2.2 非平稳地震动模型 | 第68-69页 |
5.3 彭凌云功率谱模型的拟合与定参 | 第69-83页 |
5.3.1 实际地震动分析 | 第69-81页 |
5.3.2 模型拟合定参 | 第81-83页 |
5.4 彭凌云时变功率谱模型的拟合及定参 | 第83-92页 |
5.4.1 实际地震动分析 | 第83-89页 |
5.4.2 模型建立及定参 | 第89-91页 |
5.4.3 时变修正模型及定参 | 第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