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2页 |
1 剖宫产定义 | 第9页 |
2 剖宫产率的现状及思考 | 第9-10页 |
3 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的安全性问题 | 第10页 |
4 剖宫产后再次分娩方式选择的新思路 | 第10-12页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2-1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1 资料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1.3 试产过程管理 | 第13页 |
2 基线数据的采集及评定方法 | 第13-14页 |
2.1 记录分娩结局 | 第13页 |
2.2 基线数据的采集 | 第13页 |
2.3 基线数据的赋值 | 第13-14页 |
3 构建模型的策略和方法 | 第14-17页 |
3.1 单因素分析 | 第14页 |
3.2 多因素回归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14-15页 |
3.3 模型的评估 | 第15-17页 |
结果 | 第17-25页 |
1 剖宫产后阴道试产基本情况描述 | 第17-18页 |
2 TOLAC成功组与失败组单因素比较 | 第18-21页 |
2.1 两组产妇的年龄和身高、入院体重指数(BMI)单因素比较 | 第18-19页 |
2.2 两组分娩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比较 | 第19页 |
2.3 两组孕妇子宫下段瘢痕肌层厚度、距首次剖宫产时间的比较 | 第19-20页 |
2.4 两组既往阴道分娩史、临产入院率的比较 | 第20-21页 |
3 影响TOLAC结局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第21-22页 |
4 构建回归预测模型 | 第22-23页 |
5 模型的拟合优度评价 | 第23页 |
6 预测模型的评价 | 第23-25页 |
6.1 模型预测的准确度检验 | 第23-24页 |
6.2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32页 |
1 既往阴道分娩史与阴道试产结局 | 第26页 |
2 临产入院与阴道试产结局 | 第26-27页 |
3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阴道试产结局 | 第27页 |
4 孕妇身高与阴道试产结局 | 第27页 |
5 瘢痕时限与子宫下段瘢痕肌层厚度与阴道试产结局的关系 | 第27-28页 |
6 孕妇的入院BMI、分娩年龄与阴道试产结局 | 第28-29页 |
7 预测模型情况和临床应用价值 | 第29-31页 |
7.1 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 | 第29页 |
7.2 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 | 第29-31页 |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