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5页
1 绪论第15-27页
   ·研究缘起第15-17页
     ·城市的生活本质第15页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第15-16页
     ·对理性主义城市规划的反思第16-17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思考第17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研究目的第17-18页
     ·研究意义第18页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第18-22页
     ·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第18-20页
     ·日常生活空间(Everyday Living Space)第20-21页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第21-22页
   ·国内外现状综述第22-2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4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4-26页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研究框架第26-27页
2 基于日常生活的相关理论概述第27-55页
   ·日常生活的多维思考第27-33页
     ·哲学界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及启示第27-31页
     ·其他领域的日常生活研究第31-33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相关研究第33-37页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的起源第33-35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意义呈现第35-36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影响因素第36-37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理论与实践第37-55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理论第37-39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实践第39-55页
3 重庆城市日常生活模式及其空间特征分析第55-93页
   ·重庆城市传统日常生活及空间的特征第55-72页
     ·重庆独特的地域特征第55-57页
     ·重庆城市传统日常生活第57-58页
     ·重庆城市传统日常生活空间第58-70页
     ·日常生活作用下的重庆城市传统日常生活空间特征第70-72页
   ·重庆城市近现代日常生活及空间的演化第72-82页
     ·重庆城市近现代日常生活的变迁第72-73页
     ·重庆城市近现代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化第73-80页
     ·重庆城市近现代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化趋势第80-82页
   ·当前重庆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第82-93页
     ·整体生活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发展第82-85页
     ·公共生活空间体系不足第85-88页
     ·空间设计脱离生活第88-90页
     ·公众自发行为受阻第90-93页
4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方法与控制机制第93-111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目标与价值取向第93-95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价值取向第93-94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目标第94-95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原则第95-98页
     ·生活整序原则第95-96页
     ·以人为本原则第96-97页
     ·地域性原则第97页
     ·多样混合原则第97-98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第98-101页
     ·城市设计分析方式的改变第98-99页
     ·城市设计要素的组织第99页
     ·城市设计三种传统理论的运用模式第99-101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控制机制第101-111页
     ·三维空间控制第102-104页
     ·动态协调控制第104-106页
     ·参与性控制第106-111页
5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策略第111-141页
   ·宏观策略:建构适宜生活的城市格局第111-125页
     ·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策略第112-114页
     ·以“织补”生活为核心的有机更新策略第114-119页
     ·倡导步行,发展公共交通第119-123页
     ·强化城市整体意象第123-125页
   ·中观策略: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第125-129页
     ·创建便于生活的街区模式第125-126页
     ·发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第126-128页
     ·构筑立体步行网络,促进公共空间体系化第128-129页
   ·微观策略:创造生活性空间第129-141页
     ·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生活功能第129-132页
     ·探索混合、开放的城市建筑类型第132-134页
     ·空间地域特色的营造第134-137页
     ·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第137-139页
     ·预留弹性空间,鼓励自发行为第139-141页
6 结论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1页
附录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源热泵系统岩土热响应试验及能效测评
下一篇:某湖水源热泵系统供暖特性及节能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