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1页 |
1.1 中药资源生态学概述 | 第14页 |
1.2 中药资源品质的生态学研究 | 第14页 |
1.3 中药蒙古扁桃分布区概况 | 第14-15页 |
1.4 蒙古扁桃的药用价值和研究利用价值 | 第15-16页 |
1.5 蒙古扁桃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5.1 蒙古扁桃的起源 | 第16页 |
1.5.2 蒙古扁桃的地理分布 | 第16页 |
1.5.3 蒙古扁桃的形态学特征 | 第16-17页 |
1.5.4 蒙古扁桃的遗传多样性特征 | 第17页 |
1.5.5 蒙古扁桃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特征 | 第17-18页 |
1.5.6 蒙古扁桃的生殖生物学特征 | 第18页 |
1.5.7 蒙古扁桃的生态学特征 | 第18页 |
1.6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种群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 第21-32页 |
2.1 样地选择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植物种群特征调查 | 第21-22页 |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2页 |
2.2.3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2页 |
2.2.3.1 土壤有机质、pH值和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2.3.2 土壤营养元素的测定 | 第22页 |
2.2.3.3 土壤元素的测定 | 第22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2-30页 |
2.3.1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种群特征 | 第22-24页 |
2.3.1.1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种群密度和盖度 | 第22-23页 |
2.3.1.2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种群的平均株高和平均冠幅 | 第23-24页 |
2.3.2 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 | 第24-30页 |
2.3.2.1 土壤土壤pH值、吸湿水、有机质和盐分 | 第24-26页 |
2.3.2.2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 | 第26-28页 |
2.3.2.3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 第28-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叶片解剖结构与药材性状比较研究 | 第32-40页 |
3.1 样地选择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2.1 蒙古扁桃叶片和果实样品的采集 | 第32页 |
3.2.2 蒙古扁桃叶片的显微结构观察 | 第32页 |
3.2.3 蒙古扁桃药材的性状研究 | 第32-33页 |
3.2.3.1 种子净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3.2.3.2 种子长度、宽度、厚度的测定 | 第33页 |
3.2.3.3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 第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3.3.1 蒙古扁桃叶片叶片显微特征 | 第33-35页 |
3.3.2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种子种子表型形态 | 第35-36页 |
3.3.3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种子长度、宽度、厚度比较 | 第36页 |
3.3.4. 蒙古扁桃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 第36-37页 |
3.3.5 蒙古扁桃种子种子粒重与长度、宽度、厚度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3.3.6 种子千粒重与长度、宽度、厚度的相关性 | 第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3.4.1 蒙古扁桃叶片解剖结构 | 第38-39页 |
3.4.2 蒙古扁桃药材性状比较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药材品质比较研究 | 第40-49页 |
4.1 样地选择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4.2.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4.2.1.1 样品前处理 | 第40页 |
4.2.1.2 消化 | 第40页 |
4.2.1.3 蒸馏 | 第40页 |
4.2.1.4 滴定 | 第40-41页 |
4.2.2 苦杏仁苷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4.2.3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4.2.4 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4.2.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4.2.6 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3.1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叶片中的次生代谢产物 | 第42-43页 |
4.3.2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药材中的药用有效成分 | 第43-44页 |
4.3.3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药材中的元素含量 | 第44-45页 |
4.3.4 蒙古扁桃药材药用成分与药材中常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4.3.5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种仁中营养、药用活性成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 | 第46页 |
4.3.6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叶片药用活性成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 | 第46页 |
4.4 讨论 | 第46-49页 |
4.4.1 不同生境的蒙古扁桃叶片中的次生代谢产物 | 第46页 |
4.4.2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药材中的药用有效成分 | 第46-47页 |
4.4.3 不同部位蒙古扁桃药材蛋白质含量和总黄酮含量比较 | 第47页 |
4.4.4 不同生境的蒙古扁桃药材中的元素含量 | 第47页 |
4.4.5 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不同生境蒙古扁桃抗氧化系统比较研究 | 第49-55页 |
5.1 样地选择 | 第49页 |
5.2 样品采集 | 第4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5.4.1 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SOD、POD、CAT的含量变化 | 第49-51页 |
5.4.2 AsA、AsA-POD和GSH的含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5.4.3 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5.5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