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应用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后压浆技术研究现状第9-10页
        1.1.1 国外研究现状第9页
        1.1.2 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1.2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第10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1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页
        1.4.2 研究技术路线第11-13页
第2章 灌注桩施工技术及承载力分析第13-24页
    2.1 桩基础分类第13-14页
        2.1.1 按承载性状分类第13-14页
        2.1.2 按桩身材料分类第14页
        2.1.3 按成孔方法分类第14页
    2.2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施工工艺第14-18页
        2.2.1 施工机械及方法第14-15页
        2.2.2 施工工艺流程第15-16页
        2.2.3 关键过程及控制措施第16-18页
    2.3 灌注桩承载力分析第18-20页
        2.3.1 桩基荷载传递第18-19页
        2.3.2 单桩的破坏模式第19-20页
        2.3.3 桩侧负摩阻力第20页
    2.4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第20-24页
        2.4.1 按材料强度确定第21页
        2.4.2 按静载试验法确定第21-23页
        2.4.3 按静力触探法确定第23页
        2.4.4 按经验公式确定第23-24页
第3章 后压浆作用机理分析第24-32页
    3.1 后压浆技术简介第24页
    3.2 后压浆分类第24-26页
        3.2.1 按照压浆工艺分类第24-25页
        3.2.2 按照压浆部位分类第25页
        3.2.3 按照压浆管埋设方式分类第25-26页
    3.3 后压浆作用机理第26-32页
        3.3.1 压浆加固地基第27-29页
        3.3.2 桩端压浆作用机理第29-30页
        3.3.3 桩侧压浆作用机理第30页
        3.3.4 桩端桩侧复式压浆作用机理第30-32页
第4章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第32-36页
    4.1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的优点第32-33页
    4.2 后插钢筋笼后压浆灌注桩施工工艺第33-34页
        4.2.1 后压浆灌注桩的工艺流程第33页
        4.2.2 后压浆施工注意事项第33-34页
    4.3 影响后插钢筋笼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的因素第34-36页
        4.3.1 桩端土对后压浆桩承载力的影响第34页
        4.3.2 桩长、桩径等参数对后压浆桩承载力的影响第34-35页
        4.3.3 其他因素对后压浆桩承载力的影响第35-36页
第5章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程应用第36-51页
    5.1 工程概况第36-38页
        5.1.1 工程简介第36页
        5.1.2 岩土工程条件第36-37页
        5.1.3 水文地质条件第37-38页
    5.2 后压浆灌注桩设计方案第38-42页
        5.2.1 桩基参数第38-39页
        5.2.2 后压浆工艺参数第39-40页
        5.2.3 后压浆装置的要求第40页
        5.2.4 后注浆注浆量计算第40页
        5.2.5 后压浆有关参数的确定第40-41页
        5.2.6 注浆阀及注浆管的选择第41-42页
    5.3 施工工艺选择及施工过程第42-45页
        5.3.1 施工机械设备第42-43页
        5.3.2 后插钢筋笼施工问题及应对措施第43-44页
        5.3.3 后压浆施工中问题及应对措施第44-45页
    5.4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效果分析第45-51页
        5.4.1 泥皮固化效果第46页
        5.4.2 劈裂加筋效果第46-47页
        5.4.3 桩身完整性检测第47-48页
        5.4.4 单桩承载力检测第48页
        5.4.5 载荷试验结果评价第48-51页
第6章 后插钢筋笼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有限元分析第51-57页
    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1-52页
    6.2 计算参数第52-53页
    6.3 荷载分析第53页
    6.4 试验数据及模拟数据对比第53-54页
    6.5 有限元分析结论第54-57页
        6.5.1 桩身轴力分布对比第54-55页
        6.5.2 桩侧摩阻力对比第55-56页
        6.5.3 桩端阻力对比第56-57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57-59页
    7.1 结论第57页
    7.2 建议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情况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乳化油制备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释放模拟实验
下一篇:永仁县民族中学滑坡治理方案及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