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

高层住宅厨房集中排烟系统的特性及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厨房油烟的组成及危害第10-13页
        1.2.1 厨房油烟的组成成分第10-12页
        1.2.2 厨房油烟的危害第12-13页
    1.3 住宅厨房排烟方式的发展历程第13-1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6 本章小结第19-21页
2 模型的理论计算分析第21-29页
    2.1 主要设计参数第21页
    2.2 烟道系统的阻抗计算第21-25页
        2.2.1 支管阻抗计算第22-23页
        2.2.2 干管阻抗的计算第23-24页
        2.2.3 串联阻抗计算第24-25页
    2.3 风机性能与管路水利特性相耦合的分析第25-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3 CFD数值模拟分析第29-61页
    3.1 CFD概述第29-30页
    3.2 GAMBIT在本文中的应用第30-31页
    3.3 Fluent计算说明第31-32页
        3.3.1 求解器的选择和求解参数的设置第31页
        3.3.2 计算模型的确定第31-32页
        3.3.3 给定湍流参数第32页
        3.3.4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32页
    3.4 模型实验验证分析第32-36页
    3.5 10层楼模型均匀开启时模拟结果分析第36-42页
        3.5.1 30%均匀开启的模拟结果分析第36-38页
        3.5.2 50%均匀开启的模拟结果分析第38-40页
        3.5.3 100%开启时模拟结果分析第40-42页
    3.6 10层楼模型不均匀组合开启时模拟结果分析第42-50页
        3.6.1 50%不均匀开启(以相邻五层为一组)的模拟结果分析第43-45页
        3.6.2 60%不均匀开启(以相邻三层为一组)的模拟结果分析第45-47页
        3.6.3 不均性的特性分析第47-49页
        3.6.4 不同开启率时压力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第49-50页
    3.7 20层楼模型的模拟研究第50-57页
        3.7.1 30%均匀开启时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第50-52页
        3.7.2 50%及 100%均匀开启时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第52-54页
        3.7.3 20层楼模型与10层楼模型的对比分析第54-57页
    3.8 30层楼模型的模拟研究第57-60页
        3.8.1 30层楼模型均匀开启时模拟研究第57-59页
        3.8.2 30层楼模型烟道截面尺寸合理性分析第59-60页
    3.9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风机动力匹配模拟研究第61-83页
    4.1 吸油烟机性能分析第61-63页
    4.2 10层楼模型风机动力匹配模拟计算分析第63-73页
        4.2.1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64页
        4.2.2 不同型号风机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分析第64-69页
        4.2.3 不同开启率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分析第69-71页
        4.2.4 烟道截面尺寸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分析第71-73页
    4.3 20层楼模型风机动力匹配模拟计算分析第73-74页
    4.4 竖向压力分区动力匹配第74-80页
        4.4.1 10层楼竖向压力分区动力匹配第75-77页
        4.4.2 20层楼竖向压力分区动力匹配第77-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3页
5 烟道多动力源汇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分析第83-97页
    5.1 通过模拟数值结果分析局部阻力系数的规律第83-91页
        5.1.1 速度对汇流局部阻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第83-87页
        5.1.2 风机出口余压对汇流局部阻力的影响分析第87-90页
        5.1.3 从气流流动的角度分析局部阻力系数的规律第90-91页
    5.2 模型试验验证分析第91-95页
    5.3 本章小结第95-97页
6 新型烟道形式的探究第97-105页
    6.1 新型烟道和常用烟道形式的对比分析第97-99页
    6.2 新型烟道形式排烟效果分析第99-100页
    6.3 混合型烟道形式的排烟效果分析第100-102页
    6.4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7.1 全文结论第105-106页
    7.2 展望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附录第113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3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3页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材料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下一篇:电子温针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