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章 胭脂红、刚果红作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壳聚糖的含量 | 第17-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2.1 光谱分析 | 第18-19页 |
2.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19-21页 |
2.2.1 缓冲溶液 | 第19页 |
2.2.2 pH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3 染料浓度的选择 | 第20页 |
2.2.4 缓冲溶液的用量 | 第20-21页 |
2.2.5 加入次序的影响 | 第21页 |
2.2.6 反应时间和稳定时间 | 第21页 |
2.2.7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21页 |
2.3 方法灵敏度 | 第21-23页 |
2.3.1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第21-22页 |
2.3.2 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 | 第22页 |
2.3.3 在低浓度下测定模拟壳聚糖样品的含量 | 第22-23页 |
2.4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2.5 样品含量测定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24-25页 |
2.5.1 样品预处理 | 第24页 |
2.5.2 实际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24-25页 |
3 共振瑞利散射增强的原因 | 第25-27页 |
3.1 离子缔合物形成使散射分子团变大 | 第25-26页 |
3.2 离子缔合物散射位于吸收带上使散射增强 | 第26-27页 |
3.3 离子缔合物疏水性增强 | 第27页 |
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水溶性苯胺蓝(AB)、萘酚绿B(NGB)作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壳聚糖的含量 | 第28-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2.1 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2.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0-33页 |
2.2.1 缓冲溶液 | 第30页 |
2.2.2 pH的选择及缓冲用量 | 第30-31页 |
2.2.3 染料浓度 | 第31-32页 |
2.2.4 温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5 反应时间和稳定时间 | 第33页 |
2.2.6 加入次序的影响 | 第33页 |
2.2.7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3页 |
2.3 方法灵敏度 | 第33-34页 |
2.3.1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第33-34页 |
2.3.2 分子量的影响 | 第34页 |
2.4 方法选择性 | 第34-36页 |
2.5 样品含量测定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36-37页 |
2.5.1 样品预处理 | 第36页 |
2.5.2 样品含量测定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36-37页 |
3 机制讨论 | 第37-41页 |
3.1 CTS-AB缔合机制讨论 | 第37-39页 |
3.1.1 CTS-AB离子缔合物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3.1.2 CTS-AB离子缔合 | 第38-39页 |
3.2 CTS-NGB缔合机制讨论 | 第39-41页 |
3.2.1 CTS-NGB离子缔合机制 | 第39-40页 |
3.2.2 CTS-AB离子缔合物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壳聚糖-活性红4缔合体系的荧光猝灭与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在壳聚糖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第42-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1.2 方法 | 第42-43页 |
1.2.1 荧光猝灭法 | 第42页 |
1.2.2 共振瑞利散射法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2.1 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2.2 荧光光谱 | 第44页 |
2.3 荧光猝灭方式 | 第44-45页 |
2.4 共振瑞利散射图谱 | 第45-46页 |
2.5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6-47页 |
2.5.1 缓冲溶液及pH的选择 | 第46-47页 |
2.5.2 活性红4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47页 |
2.5.3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47页 |
2.5.4 反应时间和稳定时间 | 第47页 |
2.6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第47-48页 |
2.7 共存物质干扰 | 第48-49页 |
2.8 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2.8.1 荧光猝灭法 | 第49-50页 |
2.8.2 共振瑞利散射法 | 第50-51页 |
2.9 样品分析 | 第51-52页 |
2.9.1 样品预处理 | 第51页 |
2.9.2 样品含量测定及精密度实验、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51-52页 |
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氮气保护下酸水解结合分光光度法、HPLC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 第53-6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2.1 溶液的配制 | 第55页 |
2.2 壳聚糖水解方法 | 第55-56页 |
2.3 氨基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56页 |
2.3.1 紫外分光光度法(乙酰丙酮法) | 第56页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衍生化法) | 第56页 |
2.3.3 壳聚糖水解液中氨基葡萄糖产率的计算方法 | 第5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3.1 壳聚糖水解生成氨基葡萄糖的验证 | 第56-57页 |
3.2 壳聚糖水解条件优化 | 第57-61页 |
3.2.1 盐酸和混合酸水解产率的比较 | 第57页 |
3.2.2 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水解产率的比较 | 第57-58页 |
3.2.3 不同盐酸浓度条件下水解产率的比较 | 第58-59页 |
3.2.4 不同固液比条件下水解产率的比较 | 第59-60页 |
3.2.5 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水解产率的比较 | 第60页 |
3.2.6 100 ℃与 110 ℃不同反应时间水解产率的比较 | 第60-61页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壳聚糖水解液GAH含量 | 第61-63页 |
3.3.1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条件 | 第61页 |
3.3.2 标准曲线绘制 | 第61-62页 |
3.3.3 壳聚糖水解液的处理 | 第62-63页 |
3.3.4 比较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 第63页 |
4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综述 | 第72-82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和专利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