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苏南县政研究--以江苏省第一区宜兴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 第9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研究评述 | 第9-14页 |
1.2.1 核心概念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基本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2 民国时期的县政设计与实施 | 第15-19页 |
2.1 孙中山县政思想 | 第15-16页 |
2.1.1 权治分离 | 第15页 |
2.1.2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1.3 三步实施 | 第16页 |
2.1.4 不足缺陷 | 第16页 |
2.2 蒋介石的构想 | 第16-17页 |
2.3 实施 | 第17-19页 |
2.3.1 《县组织法》 | 第17页 |
2.3.2 《县各级组织纲要》 | 第17-19页 |
3 民国后期的县政机构与运行 | 第19-36页 |
3.1 县政机构 | 第19-20页 |
3.1.1 抗战前 | 第19页 |
3.1.2 抗战后 | 第19-20页 |
3.2 民国后期县政运行机制 | 第20-24页 |
3.2.2 行政方面 | 第20-22页 |
3.2.3 立法方面 | 第22-24页 |
3.2.4 司法方面 | 第24页 |
3.3 县政运行基础财政 | 第24-36页 |
3.3.1 收入 | 第25-32页 |
3.3.2 支出 | 第32页 |
3.3.3 其他财政制度 | 第32-36页 |
4 民国时期的县政结构与功能 | 第36-54页 |
4.1 民国时期的县政结构 | 第36-40页 |
4.1.1 传统的县政结构 | 第36-37页 |
4.1.2 民国前县政结构 | 第37页 |
4.1.3 民国时期的县政结构 | 第37-40页 |
4.2 民国后期的县政功能 | 第40-54页 |
4.2.1 教育 | 第40-43页 |
4.2.2 建设 | 第43-47页 |
4.2.3 卫生 | 第47-48页 |
4.2.4 救济 | 第48-49页 |
4.2.5 控制 | 第49-54页 |
5 民国后期苏南县政的当代启示 | 第54-62页 |
5.1 推进“省管县”实施 | 第54-58页 |
5.1.1 民国时期的省管县的得失 | 第55页 |
5.1.2 金字塔型“市管县”不足 | 第55-57页 |
5.1.3 扁平化方向“省管县”改革 | 第57-58页 |
5.2 推进分权化改革 | 第58-60页 |
5.2.1 民国时期分权的得失 | 第58-59页 |
5.2.2 分权的益处 | 第59页 |
5.2.3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缺陷 | 第59-60页 |
5.2.4 分权化方向 | 第60页 |
5.3 完善县级政权的监督机制 | 第60-62页 |
5.3.1 民国时期监督的失效 | 第60页 |
5.3.2 权力本身的腐败 | 第60-61页 |
5.3.3 完善人大监督机制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