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一、补充侦查制度概述 | 第12-22页 |
(一) 我国补充侦查制度的沿革 | 第12-14页 |
(二) 补充侦查制度的特点 | 第14-16页 |
1、起动主体的唯一性和实施主体的多元性 | 第14-15页 |
2、诉讼阶段的特定性和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 | 第15-16页 |
3、时限、次数的有限性和启动原因的多样性 | 第16页 |
(三) 补充侦查的分类 | 第16-19页 |
1、审查批捕阶段的补充侦查 | 第17页 |
2、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 | 第17-19页 |
3、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 | 第19页 |
(四) 补充侦查制度的价值 | 第19-22页 |
1、补充侦查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补充侦查制度存在的现实依据 | 第21-22页 |
二、比较法视野下的补充侦查制度 | 第22-29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的补充侦查制度考察 | 第22-24页 |
1、英国的补充侦查制度 | 第22-23页 |
2、美国的补充侦查制度 | 第23-24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的补充侦查制度考察 | 第24-27页 |
1、德国的补充侦查制度 | 第24-25页 |
2、法国的补充侦查制度 | 第25-27页 |
(三) 日本和俄罗斯的补充侦查制度考察 | 第27-28页 |
(四) 我国台、港、澳地区的补充侦查制度考察 | 第28-29页 |
三、我国补充侦查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6页 |
(一) 利用补充侦查“借时间”问题严重 | 第29-30页 |
(二) 补侦期限规定不合理,补侦手段缺乏限制 | 第30-31页 |
(三) 退补率高,自补案件少,严重浪费了司法资源 | 第31-32页 |
(四) 二次补查率较高,退而不查现象突出 | 第32-34页 |
(五) 与补充侦查相关的法律文书亟待规范和提高 | 第34-35页 |
(六) 庭审阶段的补充侦查制度与当前的庭审改革不协调 | 第35-36页 |
四、我国补充侦查制度的改革完善 | 第36-48页 |
(一) 补充侦查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36-42页 |
1、在立法中确立检察引导侦查制度,明确检察机关拥有惩戒建议权 | 第36-38页 |
2、细化补充侦查的次数和期限,限制补侦时的侦查手段 | 第38-39页 |
3、明确自补和退补的案件范围 | 第39页 |
4、确立不同阶段的刑事证明标准,实现刑事证明标准的差异化 | 第39-41页 |
5、废除庭审阶段的补充侦查制度,规定法官的释明义务 | 第41页 |
6、规定补充侦查的告知制度 | 第41-42页 |
(二)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2-48页 |
1、确立迅速审判原则 | 第42-43页 |
2、借鉴起诉便宜原则,扩大不起诉的受案范围 | 第43-45页 |
3、提高法律法律素质,规范法律文书的制作 | 第45-46页 |
4、加强监督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