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城市风貌特色危机原因剖析 | 第9-11页 |
·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困境 | 第11-12页 |
·风貌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城市风貌意象评价 | 第12-13页 |
·历史文化街区评价 | 第13-14页 |
·城市风貌资源特色评价 | 第14-15页 |
·城市风貌现状评价 | 第15-17页 |
·风貌评价研究的特点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城市风貌特色的解析 | 第21-29页 |
·城市风貌特色涵义 | 第21-23页 |
·形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相关研究基础 | 第23-24页 |
·基于本研究评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城市风貌特色的本质属性 | 第26-28页 |
·城市风貌特色评价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参量解读 | 第29-49页 |
·空间环境参量的解读 | 第29-34页 |
·自然环境 | 第29-30页 |
·人工环境 | 第30-34页 |
·时间环境参量的解读 | 第34-36页 |
·时间积淀 | 第34页 |
·季节与日夜时差 | 第34-36页 |
·行为环境参量的解读 | 第36-40页 |
·客观行为与“人气”因子 | 第36-37页 |
·跨专业领域的CIS 原理 | 第37-38页 |
·风貌容量的建立 | 第38-40页 |
·认知主体对风貌特色的认知规律 | 第40-45页 |
·先前经验 | 第41-43页 |
·外部因素 | 第43-44页 |
·视觉客体 | 第44-45页 |
·体验参量的解读 | 第45-48页 |
·被动体验模式 | 第45-46页 |
·主动体验模式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风貌特色评价的思路 | 第49-66页 |
·城市风貌特色的评价框架构成 | 第49-62页 |
·评价的基本评价流程 | 第49-50页 |
·评价因子筛选和分类 | 第50-52页 |
·各因子权重的确定过程 | 第52-56页 |
·评价原则与方法 | 第56-60页 |
·各因子评价模型及灰度确定 | 第60-62页 |
·城市风貌特色的评价框架总结 | 第62-65页 |
·评价因子的多层次结构构型 | 第62-63页 |
·多层次结构中各项的权重 | 第63-64页 |
·多层次结构中各项评价因子的模型灰度划分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昆山城市风貌特色的评价实践 | 第66-85页 |
·整体现状风貌印象与评价缘由 | 第66页 |
·各评价因子的现状数据收集 | 第66-74页 |
·空间环境参量的数据 | 第66-69页 |
·时间环境参量的数据 | 第69-71页 |
·行为环境参量的数据 | 第71页 |
·主体体验的数据 | 第71-74页 |
·风貌特色的各因子评价结论 | 第74-78页 |
·风貌特色的评价结果模型绘制 | 第78-80页 |
·特色风貌空间塑造方法建议 | 第80-85页 |
·以评价为导向突出重点、挖掘潜力 | 第80-81页 |
·特色风貌营造的四次轮廓线建议 | 第81-8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5-87页 |
·基本结论 | 第85页 |
·创新之处 | 第85-86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附录1 | 第87-90页 |
附录2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