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1.2.1 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2.2 人口生育政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2.3“全面二孩”政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可能的创新和难点 | 第24-26页 |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24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24-26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6-33页 |
2.1 政策议程设置 | 第26-29页 |
2.1.1 议程设置与政策议程设置内涵 | 第26页 |
2.1.2 政策议程设置分类 | 第26-29页 |
2.2 多源流理论 | 第29-33页 |
2.2.1 问题源流 | 第29页 |
2.2.2 政策源流 | 第29-30页 |
2.2.3 政治源流 | 第30页 |
2.2.4 多源流的政策之窗及耦合 | 第30-31页 |
2.2.5 政策企业家 | 第31-33页 |
3 “全面二孩”政策议程设置的逻辑梳理与基本过程 | 第33-41页 |
3.1 人口调查数据失准与中国人口低生育率的讨论 | 第33-36页 |
3.1.1 人口数据解读和预测的主体 | 第34-35页 |
3.1.2 人口统计数据的解读 | 第35-36页 |
3.2 中国处于人口生育陷阱的边缘 | 第36-38页 |
3.2.1 中国人口低生育率的严峻形势 | 第36-38页 |
3.2.2 低生育率的负面影响 | 第38页 |
3.3 “单独二孩”的遇冷与政策终结 | 第38-39页 |
3.3.1“单独二孩”政策效果评述 | 第38-39页 |
3.3.2“单独二孩”政策终结分析 | 第39页 |
3.4 计划生育政策的渐进式变迁——由“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转移 | 第39-41页 |
4 多源流视阙下“全面二孩”政策议程设置分析 | 第41-54页 |
4.1 问题源流 | 第41-45页 |
4.1.1 多重人口生育危机 | 第42-44页 |
4.1.2 生育指标不乐观 | 第44页 |
4.1.3 促发“全面二孩”的焦点事件 | 第44-45页 |
4.2 政策源流 | 第45-47页 |
4.2.1 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政策建议 | 第46页 |
4.2.2 政策备选方案——“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 | 第46-47页 |
4.3 政治源流 | 第47-49页 |
4.3.1 执政党的执政理念 | 第47页 |
4.3.2 权力变更与政策倾向 | 第47-48页 |
4.3.3 公共舆论与国民情绪变化 | 第48-49页 |
4.4 中国政策企业家的特殊功用 | 第49-51页 |
4.4.1 中国政策企业家的角色构成 | 第49-50页 |
4.4.2 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和理性人行为选择的综合视角分析 | 第50-51页 |
4.4.3 政策企业家对多源流的引导与博弈 | 第51页 |
4.5 政策之窗的开启 | 第51-54页 |
4.5.1 多源流的博弈与耦合 | 第51-52页 |
4.5.2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揭开“全面二孩”政策里程 | 第52-54页 |
5 中国人口生育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改进策略 | 第54-61页 |
5.1 发现问题源流,进行专业严谨的调查分析 | 第54-56页 |
5.1.1 互联网语境下问题源流的新举措 | 第54-55页 |
5.1.2 问题源流分析主体的选择 | 第55-56页 |
5.1.3 问题源流分析方法的改进 | 第56页 |
5.2 对政策源流进行梳理,确立渐进式的政策目标 | 第56-57页 |
5.2.1 厘清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5.2.2 渐进式的政策议程设置,利用政策惯性 | 第57页 |
5.3 扩大影响政治源流的渠道,改进其对政策的影响方式 | 第57-58页 |
5.3.1 建构更为良性多样的国民情绪表达渠道 | 第58页 |
5.3.2 把握权力变更时的政策议程设置机会 | 第58页 |
5.4 充分发挥政策企业家于政策窗口打开时的作用 | 第58-61页 |
5.4.1 求同存异,建构政策企业家的角力场 | 第59-60页 |
5.4.2 应对政策窗口打开的风险,追求良性的多源流博弈与耦合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