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硫酸生产现状及环境污染 | 第12-14页 |
1.1.1 国外硫酸生产现状 | 第12页 |
1.1.2 国内硫酸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1.1.3 硫铁矿制酸的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2 硫铁矿制酸工艺 | 第14-17页 |
1.2.1 我国硫铁矿矿石特点 | 第14-15页 |
1.2.2 硫铁矿制酸工艺 | 第15-17页 |
1.3 砷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3.1 砷的理化性质及其分布 | 第17页 |
1.3.2 砷的危害 | 第17-19页 |
1.3.3 焙烧过程中的脱砷反应机理 | 第19-20页 |
1.3.4 现有除砷技术 | 第20-21页 |
1.4 硫铁矿中砷的提取工艺及检测方法 | 第21-25页 |
1.4.1 分级提取法 | 第21-22页 |
1.4.2 关于改进的BCR法重金属形态的说明 | 第22-24页 |
1.4.3 原子荧光法 | 第24-25页 |
1.4.4 银盐法 | 第25页 |
1.5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7 主要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40页 |
2.1 采样方案及样品来源 | 第30-33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30-31页 |
2.1.2 采样及样品处理 | 第31-33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2.3 实验主要设备 | 第3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2.4.1 样品中砷的总量测定 | 第34-35页 |
2.4.2 样品中砷的形态提取实验 | 第35-36页 |
2.4.3 对照实验中砷的总量测定 | 第36-37页 |
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40页 |
2.5.1 原子荧光检测原理 | 第37页 |
2.5.2 原子荧光仪器操作参数 | 第37-38页 |
2.5.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原理 | 第38-40页 |
第3章 制酸过程中砷赋存形态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58页 |
3.1 改进的BCR法提取步骤 | 第40页 |
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3页 |
3.2.1 载流的选择 | 第40-41页 |
3.2.2 硼氢化钾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41页 |
3.2.3 干扰离子的消除 | 第41页 |
3.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43页 |
3.3 原矿、入炉混合矿、飞灰、尾渣中砷元素赋存形态分析 | 第43-52页 |
3.3.1 砷元素赋存形态分析 | 第44-51页 |
3.3.2 硫铁矿制酸过程中不同形态砷迁移分析 | 第51-52页 |
3.4 砷元素的分布特点分析 | 第52-54页 |
3.4.1 矿样中砷元素的全量分析 | 第52-53页 |
3.4.2 酸样中的砷元素含量分析 | 第53-54页 |
3.4.3 砷元素的迁移分布规律 | 第54页 |
3.5 对比实验及加标回收实验 | 第54-55页 |
3.5.1 对比实验 | 第54-55页 |
3.5.2 加标回收实验 | 第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8-60页 |
4.1 结论 | 第58-59页 |
4.2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