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引言 | 第8-13页 |
1.1.1 有机激光的发展历史 | 第8-10页 |
1.1.2 有机激光器件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 有机激光形成的理论条件 | 第13-18页 |
1.2.1 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1.2.2 有机增益介质的能级体系 | 第14-18页 |
1.3 有机激光材料种类 | 第18-21页 |
1.3.1 有机染料 | 第19页 |
1.3.2 有机半导体材料 | 第19-21页 |
1.3.3 其他有机激光材料 | 第21页 |
1.4 有机激光谐振腔 | 第21-24页 |
1.4.1 光波导结构 | 第22-23页 |
1.4.2 微腔结构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有机增益材料激光性能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步骤 | 第26-36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有机激光器件样品制备 | 第27-28页 |
2.3 有机激光材料光物理特性表征 | 第28-31页 |
2.3.1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 | 第28-30页 |
2.3.2 荧光量子效率和延迟寿命测试 | 第30-31页 |
2.4 有机激光材料光增益特性 | 第31-34页 |
2.4.1 ASE阈值测试 | 第31-32页 |
2.4.2 光净增益和净损耗系数测试 | 第32-33页 |
2.4.3 DFB激光测试 | 第33-34页 |
2.4.4 光稳定性能测试 | 第34页 |
2.5 有机激光器件薄膜厚度和表面形貌测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寡聚芴系天蓝材料DCz-LPh5的激光性能表征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DCz-LPh5薄膜样品制备 | 第36-37页 |
3.3 DCz-LPh5薄膜的光物理特性表征 | 第37-39页 |
3.3.1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37-38页 |
3.3.2 荧光量子效率和寿命 | 第38-39页 |
3.4 DCz-LPh5薄膜的光增益特性表征 | 第39-46页 |
3.4.1 ASE阈值 | 第39-40页 |
3.4.2 器件薄膜厚度对ASE行为影响 | 第40-42页 |
3.4.3 光增益和损耗表征 | 第42-44页 |
3.4.4 一维DFB光栅器件的激光特性 | 第44-46页 |
3.5 器件的AFM形貌测试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芳基芴类深蓝材料SPhTPA的激光性能优化研究 | 第48-61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SPhTPA薄膜光学性能表征 | 第49-52页 |
4.2.1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49-50页 |
4.2.2 荧光量子效率和寿命 | 第50页 |
4.2.3 ASE阈值 | 第50-52页 |
4.3 不同掺杂比例的SPhTPA/PS薄膜光学性能表征 | 第52-56页 |
4.3.1 样品制备 | 第52页 |
4.3.2 掺杂薄膜的荧光量子效率和寿命 | 第52-54页 |
4.3.3 掺杂薄膜的ASE行为 | 第54-56页 |
4.4 不同掺杂比例的SPhTPA/PS薄膜表面形貌测试 | 第56页 |
4.5 纯SPhTPA和最佳掺杂比例的SPhTPA/PS薄膜光增益和损耗表征 | 第56-59页 |
4.6 纯SPhTPA和最佳掺杂比例的SPhTPA/PS薄膜光稳定性表征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于蓝光聚芴材料的主客共混体系激光性能优化研究 | 第61-72页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5.2 共混体系主客体间的能量传递机制 | 第62-64页 |
5.3 主体材料3F6和客体材料F8BT的光学性能表征 | 第64-66页 |
5.3.1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64-65页 |
5.3.2 ASE阈值 | 第65-66页 |
5.4 不同比例共混的F8BT/3F6薄膜的光学性能表征 | 第66-69页 |
5.4.1 共混薄膜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66-67页 |
5.4.2 共混薄膜的ASE行为 | 第67-69页 |
5.5 纯F8BT和最佳共混比例的F8BT/3F6薄膜光增益和损耗表征 | 第69-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8-79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