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第16-22页 |
2.1 桑树坪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问题 | 第16-18页 |
2.2 奥灰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2.2.1 矿井防治水技术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 第18页 |
2.2.2 研究奥灰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2.2.3 市场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2.3 监测管理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软件系统研究与设计 | 第22-37页 |
3.1 软件功能需求 | 第22页 |
3.2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第22-24页 |
3.2.1 软件系统功能结构图 | 第22-23页 |
3.2.2 系统功能模块列表 | 第23页 |
3.2.3 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 | 第23-24页 |
3.3 软件工作流程及模块化设计 | 第24-27页 |
3.3.1 井下软件工作流程设计 | 第24-25页 |
3.3.2 井上软件工作流程设计 | 第25-26页 |
3.3.3 井下软件数据存储模式 | 第26页 |
3.3.4 井上软件数据存储模式 | 第26-27页 |
3.4 软件预报预警研究与设计 | 第27-31页 |
3.4.1 底板突水预警策略研究与设计 | 第27-30页 |
3.4.2 超前探测预警策略研究与设计 | 第30页 |
3.4.3 自动预报预警功能在软件上的实现 | 第30-31页 |
3.5 软件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 第31-35页 |
3.5.1 井下分站软件界面设计 | 第31页 |
3.5.2 井上软件系统界面设计 | 第31-35页 |
3.6 软件环境及实现过程 | 第35-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硬件系统研究与设计 | 第37-52页 |
4.1 预警系统整体硬件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4.2 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 第38-42页 |
4.2.1 水文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 第38-39页 |
4.2.2 电法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 第39-42页 |
4.3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第42-51页 |
4.3.1 整体框架设计 | 第42页 |
4.3.2 通信控制方式设计 | 第42-44页 |
4.3.3 电极控制器工作模式设计 | 第44-45页 |
4.3.4 放电电流表设计 | 第45-46页 |
4.3.5 电极电压表设计 | 第46-47页 |
4.3.6 放电电压表设计 | 第47-48页 |
4.3.7 放电控制器设计 | 第48-49页 |
4.3.8 控制流程设计 | 第49-51页 |
4.4 井下数据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 第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实际应用及效果评价 | 第52-61页 |
5.1 桑树坪煤矿工作面奥灰水动态监测系统现场布设 | 第52-53页 |
5.2 桑树坪矿工作面底板监控策略 | 第53页 |
5.3 桑树坪矿工作面底板预警策略 | 第53-54页 |
5.4 奥灰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监测成果评价 | 第54-56页 |
5.5 异常区长期对比监测结果评价 | 第56-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