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设备论文

再生水管道生物腐蚀及其生物—化学耦合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21页
        1.2.1 生物腐蚀及其危害第10-11页
        1.2.2 生物腐蚀的研究方法第11-14页
        1.2.3 生物腐蚀的研究对象与机理第14-21页
        1.2.4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第21页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4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2章 再生水铸铁管生物膜群落结构特征第24-40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2.2.1 试验装置第25页
        2.2.2 测试与分析方法第25-27页
    2.3 菌群结构多样特征第27-32页
    2.4 优势种群特征第32-34页
    2.5 特异菌群特征第34-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3章 生物膜对铸铁腐蚀的影响第40-59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3.2.1 试验装置第40-42页
        3.2.2 测试与分析方法第42-43页
    3.3 水质参数变化特征第43-45页
    3.4 生物腐蚀参数变化特征第45-55页
        3.4.1 腐蚀速率的变化第45-46页
        3.4.2 腐蚀产物形态分析第46-48页
        3.4.3 腐蚀产物元素组成分析第48-52页
        3.4.4 腐蚀功能菌群落结构第52-53页
        3.4.5 电化学参数变化第53-55页
    3.5 生物腐蚀机理解析第55-58页
        3.5.1 腐蚀速率与功能菌的关系第55-56页
        3.5.2 腐蚀机理分析第56-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胞外聚合物对铸铁腐蚀的生物影响第59-81页
    4.1 引言第59-6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4.2.1 菌种来源及培养第60页
        4.2.2 菌液预处理及胞外聚合物提取第60页
        4.2.3 胞外聚合物对铸铁腐蚀影响第60-61页
        4.2.4 分析方法第61页
    4.3 胞外聚合物特性第61-67页
        4.3.1 最佳提取方法的确定第61-63页
        4.3.2 胞外聚合物组分性质第63-66页
        4.3.3 胞外聚合物官能团特性第66-67页
    4.4 胞外聚合物对腐蚀的影响第67-75页
        4.4.1 胞外聚合物对腐蚀速率的影响第67-70页
        4.4.2 胞外聚合物对腐蚀产物的影响第70-75页
    4.5 胞外聚合物腐蚀机理第75-80页
        4.5.1 EPS吸附成膜与耦合铁特性第75-78页
        4.5.2 EPS影响腐蚀产物及水相溶解氧第78-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腐蚀组分形成机制及对腐蚀的化学影响第81-101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2页
        5.2.1 试验装置第82页
        5.2.2 试验方法第82页
    5.3 腐蚀瘤特征及形成机制第82-93页
        5.3.1 腐蚀瘤形态特征第82-84页
        5.3.2 腐蚀瘤化学特征第84-87页
        5.3.3 腐蚀瘤生物膜群落解析第87-89页
        5.3.4 腐蚀瘤形成机制第89-93页
    5.4 稳态水特征及形成机制第93-96页
        5.4.1 稳态水水质特征第93-95页
        5.4.2 稳态水形成机制第95-96页
    5.5 腐蚀瘤铁氧化物及稳态水组分对腐蚀的影响第96-100页
        5.5.1 铁氧化物组分对腐蚀的影响第96-98页
        5.5.2 稳态水组分对腐蚀的影响第98-100页
    5.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生物-化学耦合腐蚀机理的建立第101-119页
    6.1 引言第101-102页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02-103页
        6.2.1 试验装置第102页
        6.2.2 测试与分析方法第102-103页
    6.3 生物膜/腐蚀界面作用第103-109页
        6.3.1 铁离子对铸铁生物膜发育的影响第103-104页
        6.3.2 铁离子对生物膜胞外多聚物产量的影响第104-106页
        6.3.3 生物膜发育微观形态第106-109页
    6.4 生物膜对腐蚀过程的生物影响第109-112页
        6.4.1 生物代谢过程及产物第109-110页
        6.4.2 胞外聚合物组分第110-112页
    6.5 生物膜对腐蚀过程的间接化学影响第112-115页
        6.5.1 生物膜调节铁矿化第113-114页
        6.5.2 生物膜诱导铁矿化第114-115页
        6.5.3 生物膜影响稳态水水质第115页
    6.6 生物-化学耦合作用机理第115-117页
    6.7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7章 生物腐蚀控制措施研究第119-130页
    7.1 生物膜发育控制第119-121页
    7.2 替换管材的选择第121-123页
        7.2.1 金属管材的选择第121页
        7.2.2 塑料管材的选择第121-123页
    7.3 缓蚀阻垢剂的应用第123-129页
        7.3.1 缓蚀阻垢效果第123-125页
        7.3.2 缓蚀阻垢机理第125-129页
    7.4 建议控制措施第129-130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130-133页
    8.1 结论第130-131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31-132页
    8.3 建议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末民国时期上海工艺美术研究(1843-1937)
下一篇:海带渣的酶解工艺优化及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