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5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5-17页 |
1.4 本文研究路线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17页 |
1.4.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隧道衬砌裂缝 | 第19-28页 |
2.1 隧道衬砌裂缝的分类 | 第19-21页 |
2.1.1 按裂缝走向分类 | 第19-20页 |
2.1.2 按衬砌受力变形形态和裂口特征分类 | 第20页 |
2.1.3 按裂缝部位分类 | 第20-21页 |
2.1.4 按裂缝宽度分类 | 第21页 |
2.2 既有的隧道衬砌裂缝评定 | 第21-25页 |
2.2.1 国内的评定标准 | 第21-23页 |
2.2.2 美国的评定标准 | 第23-24页 |
2.2.3 日本的评定标准 | 第24页 |
2.2.4 韩国的评定标准 | 第24-25页 |
2.3 隧道衬砌裂缝治理分类 | 第25-26页 |
2.3.1 裂缝走向对裂缝病害的影响 | 第25页 |
2.3.2 裂缝渗漏水对裂缝病害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3 隧道衬砌裂缝综合评定标准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隧道衬砌裂缝病害整治方法 | 第28-37页 |
3.1 对B级裂缝的整治 | 第28-30页 |
3.1.1 对B-1级裂缝的整治 | 第28-29页 |
3.1.2 对B-2级裂缝的整治 | 第29-30页 |
3.2 对A级裂缝的整治 | 第30-31页 |
3.3 对AA级裂缝的整治 | 第31-32页 |
3.4 对AAA级裂缝的整治 | 第32-36页 |
3.4.1 施作套衬整治 | 第32-33页 |
3.4.2 施作工字钢拱架整治 | 第33-34页 |
3.4.3 贴钢带整治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隧道衬砌裂缝整治效果评价 | 第37-51页 |
4.1 计算方法 | 第37-43页 |
4.1.1 素砼受压构件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4.1.2 钢筋砼受压构件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4.1.3 素砼受压构件表面贴钢板补强后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4.1.4 素砼受压构件钢筋砼套拱(单层钢筋)补强后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40页 |
4.1.5 素砼受压构件钢筋砼套拱(双层钢筋)补强后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4.1.6 钢筋砼受压构件表面贴钢板补强后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4.1.7 钢筋砼受压构件钢筋砼套拱(单层钢筋)补强后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42页 |
4.1.8 钢筋砼受压构件钢筋砼套拱(双层钢筋)补强后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4.2 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 | 第43页 |
4.3 计算建模 | 第43-44页 |
4.4 工程实例计算 | 第44-50页 |
4.4.1 结构设计参数 | 第45页 |
4.4.2 材料参数 | 第45-46页 |
4.4.3 结构安全性评价与加固分析 | 第46-48页 |
4.4.4 结论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土山岗1号隧道病害整治设计 | 第51-70页 |
5.1 概述 | 第51页 |
5.2 隧道设计 | 第51-55页 |
5.2.1 技术设计 | 第51-52页 |
5.2.2 隧道地形地质条件 | 第52-53页 |
5.2.3 设计概况 | 第53-55页 |
5.2.4 隧道施工概况 | 第55页 |
5.3 隧道病害专项检测情况 | 第55-66页 |
5.3.1 检测结果 | 第55-65页 |
5.3.2 检测结果判定 | 第65-66页 |
5.4 病害整治设计 | 第66-69页 |
5.4.1 整治方案比选 | 第66-67页 |
5.4.2 整治措施 | 第67-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土山岗1号隧道结构计算 | 第70-88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70页 |
6.1.1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 第70页 |
6.1.2 二衬病害情况简介 | 第70页 |
6.2 计算假定 | 第70-71页 |
6.3 计算参数 | 第71-72页 |
6.3.1 结构原设计参数 | 第71页 |
6.3.2 材料参数 | 第71-72页 |
6.4 计算方法 | 第72-76页 |
6.4.1 荷载计算方法 | 第72-76页 |
6.4.2 结构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76页 |
6.5 计算工况 | 第76-78页 |
6.6 计算建模 | 第78页 |
6.7 计算结果 | 第78-86页 |
6.7.1 工况1(ZK1997+400) | 第78-86页 |
6.7.2 其他工况 | 第86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8-90页 |
7.1 结论 | 第88-89页 |
7.2 建议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5页 |
一、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
二、参加科研项目 | 第95页 |